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过一个多彩暑假

“滴水公益暑期学校”爱心温暖畲乡孩子

  编者按:夏日高温,但酷热的日子里仍然流淌着文化生活的意趣。从今天开始,本报推出“夏日里文化民生纪事”系列报道,本报记者将把目光投向平常百姓、普通文化工作者,以亲历的方式,记录文化民生,捕捉人文光彩。

过一个多彩暑假

“滴水公益暑期学校”爱心温暖畲乡孩子

  本报杭州7月16日讯

  记者 陈宁

  窗外蝉鸣阵阵,教室里,一堂精彩的“魔术课”正在进行。

  在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5号教学楼,杭州大成实验学校语文老师徐雪明面对的是一群他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孩子。9天前,杭州“滴水公益”发起“畲乡娃娃游天堂”暑期夏令营,徐雪明成为一名义工,他和10多位“老师”将带着景宁县东坑镇的61名孩子徜徉在知识的海洋。

  课堂上,徐雪明从包里拿出昨晚连夜赶好的备课笔记,用一副普通扑克牌作为上课的道具。这是一堂他从没有上过的课,也是专门为这些特殊的孩子准备的作文课。

  “你们相信我是魔术师吗?我变魔术会成功吗?你们喜欢看我变魔术吗?大家把自己的心理活动都写下来。”徐雪明给孩子们上演了一出精彩的魔术秀,然后拿出自带的方格本,给孩子们一人撕下一张。而自己也走到黑板前,用粉笔逐字逐句写下一篇现场作文。

  “铃——”下课铃响,徐雪明在每张扑克牌上写下自己的名字,一一发给孩子们。“同学们,你们看到我的名字,就要想起我和大家说的话:生活即作文,只要敢于把自己的内心想法写下来,就是一篇好作文。”

  40分钟的课程,徐雪明安排得满满当当,“我和他们相处时间太短,我希望尽一切可能开阔他们的视野。”刚刚下课,徐雪明就已经期待着下一堂课。

  “农村的孩子不缺经验,他们缺的是对生活的表达,他们不善于表达内心的情感。”徐雪明曾有20年的乡村教师生涯,在他眼中,作文往往是农村孩子的“软肋”。上个月,他看到“滴水公益”为乡村孩子招募义务老师的信息,便主动报名,利用暑期精心准备了这一课。

  孩子们的每一天,都有爱心老师们默默传递着知识的接力棒。

  一对“母女档”教师,让夏令营的每个人都竖起大拇指。浙江工业大学教授钱国莲利用暑期空档担任古代文学课的老师,她的女儿项舒杨同时教英语和科学。刚刚从中山大学毕业的她,制作的英语教学PPT,带来的英文电影,都深受孩子们欢迎。学生毛洁说:“我从没上过这么有意思的课,我很喜欢老师们。”

  7月8日以来,杭师大钱江学院5号教学楼的5间教室,3个临时的班在上着不同的课,趣味数学、文学赏析、拉丁舞、梦想课……来自钱江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系的11名学生,和社会上的这些爱心人士一起,组建了这所临时的“暑期学校”。

  “校长”黄丞杰是一名大二学生,记者见到他时,他刚刚收到网购来的一堆石棉网,这些是明天教孩子们做化学实验的工具。“放假前忘记向学校实验室借,我们同学掏钱在网上买了一些。”这位90后的大男孩憨厚地笑着,孩子们的要求,他总是尽量满足。

  6月,当孩子们扳着手指头盼着到杭州夏令营时,黄丞杰却还在校园里四处奔忙:申请教室、宿舍、报告厅、体育馆,和食堂联系伙食,当7月8日这一天悄然到来,这个小小的“学校”终于如期开学。

  白天,孩子们在教室里上课,黄丞杰就在对面的一间空教室里办公。每天早上,他清点教室里的每一位学生,晚上要看着他们全部入睡,所以这个暑假他没有过充足的睡眠。“我们这一代人太缺乏意志的历练,我相信这次经历对我的身心都是一次锻炼。”90后的目光里透着坚定。

  付出的人还有更多。“滴水公益”的专职义工韩漫,每天吃住都和孩子们在一起。她和其他义工一起,带着孩子们认识西湖,参观浙江博物馆,“他们第一次来杭州,尽量让他们多认识这里。”年仅15岁的义工陆蓓还是一名初三学生,一直做着后勤服务,午饭前,她提前到食堂给大家打好饭,出行时她当起几个孩子的小队长,帮助维持秩序。

  “知了——知了——”窗外这充满童趣的蝉鸣,不由令人想起悠长而美好的暑假。相信有这么多好心人的坚持,61位孩子一定会度过一个最难忘、最有意义的假期。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过一个多彩暑假 2012-07-17 浙江日报2012-07-1700008;2638539 2 2012年07月1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