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子夜时分,记者体验铁道线路工艰辛——

为了那一毫米的安全

  记者 何苏鸣 通讯员 陈勇 张炜喆

  子夜时分的城市很安静。路灯投射下的路面,刻着楼房的重重剪影,间或疾驰而过的汽车,留下长长的尾灯和自下而上升腾起来的热气。

  29岁的徐祥炉看了眼办公室的挂钟,披上早就准备好的工作服,抓起放在一旁的安全帽,招呼着记者往外走。徐祥炉是上海铁路局杭州工务段线路科工程师,主要负责铁路线路大修时的施工材料勘察和指挥运输。昨晚今晨,杭州火车城站有两个道岔需要更换,作为负责人,他需要在现场指挥调度。

  “这几天持续高温,维修检修的活一般都安排在晚上进行。”徐祥炉边走边跟我们解释着,“道岔就是使机车车辆从一股道转入另一股道的线路连接设备,有了它,可以充分发挥线路的通过能力。”

  说话间,已经到了距离站台不太远的第一个道岔口。在沉睡的城市中央,这里似乎是另外一个世界:铲土声、机器触碰轨道声、互相之间提劲鼓气的口号声此起彼伏,一百多号穿着长袖长裤工作服的线路工人分散在一根轨道的两侧,铁叉、道镐、撬棍和压机轮流上阵,正在完成今晚的第一道工序——拆除旧铁轨。8盏探照灯的强光之下,夜如白昼。

  49岁的陈龙正和3个工友一起做着“大拉耙”,就是每个人拉住一根绳子,借力用耙子把铁道上的碎石都推到边上,“旧的铁轨和枕木已经拿掉了,我们把地面推平,就可以安放新的枕木了。”

  虽然已是深夜,天气却依然闷热无比,即使站着不动也很快汗流浃背。已经在工地上劳动了半个多小时的工人们衣衫尽湿。记者上去试图一起“拉耙”,绳子却纹丝不动。

  今天凌晨1时许,铁轨道岔口已经清扫干净,可以铺放新道岔了。一眨眼的工夫,几乎所有工人都在新道岔的两边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随着排在最前头的工人一声吼,所有工人按着节奏动起来。短短5分钟,原本放在两条铁轨中间、长达37米的道岔已经水平移到其中一条铁轨上面。

  “加油,我们一鼓作气!”徐祥炉排在队伍中间,扯着嗓门喊。又一次全体动员,铁轨往前移动了10多米,大致固定好位置。这个时候,时针已经定格在了2时整。

  “主体工作已经做完了,接下来就是检查两条铁轨水平是否平衡,高低是否一致,这样才能保证线路的平稳舒适。”周永明是今天的质检员之一,他不时地起身伏地,用机器设备监测每一个细节,有时候还贴到铁轨上,用耳朵听一听,用眼睛看一看:“别以为我们的工作都是大老粗,其实要求高着呢!有时候1毫米的误差可能就会带来危险,一定要慎重!”

  2时40分,徐祥炉最后一次走了走两条新道岔,“铁路工作24小时都不能有一点马虎,安全责任太重大了,不能马虎。”

  漆黑的天空下,徐祥炉的目光望向远方。再过两个小时,迎着新的朝阳,又将有数以万计的乘客从这两条新的道岔上经过,奔向全国各地。 (本报杭州7月6日讯)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为了那一毫米的安全 2012-07-07 2626471 2 2012年07月0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