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经济·大事件

凸现政策灵活性、针对性

中国央行罕见连续逆回购

  据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

  记者 杨溢仁 王宇 王培伟

  中国人民银行3日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逆回购操作1430亿元,其中7天品种380亿元,中标利率为3.95%;14天品种1050亿元,中标利率为4.10%,比上期再降5个基点。

  自进入6月下旬后,资金面因受到银行年中考核的影响日趋紧张,7天回购利率最高冲至4.34%高位。6月26日,央行进行了950亿元14天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4.20%,随后在6月28日再次进行了300亿元14天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有所下探,降至4.15%。央行连续2次逆回购操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面的紧张状况,更重要的是向市场明确传递出其稳定资金面,充当最后资金供给者的信号。

  逆回购力度罕见

  在多数业内人士看来,就央行连续动用逆回购操作,并且中标利率递减的情况分析,管理层并不希望资金面处于紧张状态,为了避免这种状况出现,央行后续降准的可能性正在加大。

  继上周超过千亿元逆回购实施之后,3日中国人民银行再次于公开市场实施逆回购操作,实施规模达到1430亿元。这是央行连续两周多次实施逆回购操作,实属历史罕见。

  有银行交易员认为,再度实施逆回购操作主要意在缓解银行5日准备金率补缴后造成的资金紧张有关。继上周实施逆回购操作后,本周央行再度延续这一政策,并且实施规模明显放量,其缓解银行体系资金紧张压力的意图十分明显。

  逆回购是指央行向交易商买入有价证券,是央行注入流动性的一项货币操作。从央行今年年初以来实施的数次回购操作节奏来看,还未曾有过连续两周多次进行逆回购操作。

  政策凸显灵活性

  资料显示,二季度以来,银行间市场资金紧张压力倍增,为注入更多流动性,上周央行开启了年内第三轮逆回购操作,逆回购规模总计达1250亿元。上周随着资金的进入,货币市场资金价格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调。受央行3日千亿余元逆回购影响,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除1周品种外,全面下跌。

  分析人士认为,央行连续两周多次于公开市场实施逆回购操作,丰富了我国货币政策操作,进一步凸显出了宏观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分析师鄂永健认为,相比准备金率的普调,逆回购更具有结构性的特点。前期降息和扩大利率浮动对实体经济的效果需要一定时间的观察,未来货币政策将继续向放松的方向微调,同时会更加注重灵活性针对性。

  大力挺实体经济

  市场人士认为,在外汇占款月度增幅持续减少的背景下,准备金率的下调、逆回购的连续实施以及正回购的停歇,都将成为央行注入流动性、保持合理融资规模的重要货币调控工具。而准备金率与逆回购的交替使用,或将成为一段时间内的政策常态。

  专家认为,在“稳增长”的政策基调下,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料将继续放大,在逆回购实施的同时,不排除准备金率的继续下调。

  中金公司的一份报告指出,央行自去年11月以来已经降低准备金率3次,降低基准利率1次,货币政策放松节奏正逐步加快,但是实际利率仍在较高的水平,商业银行去杠杆压力增大,广义货币条件仍然偏紧,下一步继续拧松货币水龙头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为应对外汇占款增量下降的影响,同时也为配合银行扩大信贷投放,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预计年内准备金率还可能下调1至3次。”鄂永健认为。


浙江日报 经济·大事件 00010 中国央行罕见连续逆回购 2012-07-04 2621492 2 2012年07月0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