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经济

走出污泥之困

  污泥是污水处理厂的副产物,含有大量难降解的有机物、重金属和盐类,以及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等。如果不加处理,将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污泥如何处理,也是全球性的难题。一份资料显示,目前,全国每年污泥产生量接近2200万吨,其中有80%没有得到妥善处理。我省在全国率先实现县县有污水处理厂,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已覆盖467个建制镇。从2008年起,浙江省生态办把污泥处置工作纳入生态省建设年度任务书,提出污泥处置“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四大原则。

  “我们的污水处理厂每天产生3000吨污泥,每年需要处置的污泥量几乎相当于一个上海市一天的量。”林建昌皱着眉头,“而且我们这里的污泥以工业污泥为主,不可用于农用、绿化等,处理难度最大,确实让人头疼。”

  昨天一个上午,这位绍兴水处理发展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电话不停、来人不断,忙得够呛。近年在环保倒逼压力下,污水处理厂常常被置于风口浪尖,工作日益繁杂,却容不得半点疏忽。

  近90万吨污水每天从地下管道穿越整个绍兴市区、袍江工业区、绍兴县城,汇集到这家占地2000亩、已经多次扩容的滨海污水处理厂,翻滚、沉淀、氧化,并将达到环保标准的净水最终排向钱塘江。

  而污泥去哪儿了呢?

  “我们目前主要采取三种方式。”林建昌介绍,其中1000吨委托11公里之外的中环再生能源发展有限公司通过焚烧发电进行消解;此外,为处置污泥而在厂区配套建设的环兴污泥处理有限公司一期工程,通过干化焚烧可以处置600吨污泥;第三种就是委托杭州国泰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污泥进行深度脱水然后填埋。

  “但从长远看,填埋只是缓兵之计。且不说土地的有限,要实现污泥彻底无害化,目前的填埋工艺和条件还达不到,最怕的就是渗漏从而造成对地下水和土壤的二次污染。”林建昌说。

  记者曾经走访多家污水处理厂,目前通常的做法是将污泥脱水至含水量80%左右外运,污泥就此与污水厂告别。由于含水率太高、成分繁杂,资源化专业水平低,目前污泥大多还是被送往垃圾填埋场或者干脆找个地方堆放。过去几年,由于污泥中含有大量有机营养物质,一些农民曾经将污泥作为肥料还田。随着人们对污泥危害认识的提高,污泥不仅不受欢迎而且受到抵制。

  在绍兴,干化焚烧等污泥处置办法,效果又如何呢?

污泥变身细沙

  在环兴污泥处理有限公司,记者看到巨大的塔、罐以及各种管道,自成一个全封闭的循环系统。

  负责技术的高工陆建忠介绍,这套污泥处置系统主要由喷雾干燥塔、回转式焚烧炉、烟气处理装置组成。污水厂的污泥通过泵打到巨大的工作泥罐里,然后将含水80%的污泥打浆变成流汁状,通过螺杆泵输送到直径8米、高50米的喷雾干燥塔,这时奇妙的反应发生了:塔里设有特制的雾化器,流汁状的污泥进入雾化喷咀,变成了蒙蒙泥雾,在与塔顶550℃的热空气的接触后瞬间蒸发,含水率从80%降到15%,成为颗粒状干化污泥。这些污泥再通过焚烧窑快速彻底的焚烧,最后成为绝干泥渣,看上去就像颗粒均匀的红色沙子。每10吨湿污泥经过这样的处理最后变成0.8吨甚至更少的干细沙。

  陆建忠向记者介绍,这项技术与别的污泥焚烧技术最大的不同在于“喷雾干燥”工艺。这种原本用于化工行业的成熟技术被创新地应用于污泥干化焚烧处理,在国际上没有第二家。采用这独创的工艺和设备进行干化焚烧,比进口设备要节约三分之二的投资成本和至少二分之一的运行成本。

  浙江环境监测中心的检测数据显示,这些细沙完全固化稳定,无论是浸泡还是其他各种试验,都无重金属等有毒物质析出。现在这些细沙以每吨80元的价格卖给水泥厂,可用于制砖,实现零填埋。

  “如果填埋的话,每天600吨污泥每年要消耗30亩土地,还没算污泥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的二次污染呢。”陆建忠说。

  那么,焚烧会不会产生有害气体呢?陆建忠解释,污泥在窑中焚烧产生的有害气体,在系统中保持850℃高温停留2.5秒钟以上,就可基本消灭,而塔底尾气则通过除尘、除雾、除臭、净化,环保达标后经烟囱排空。目前,公司投入新的研发,可以将从烟囱排出的貌似白烟实则水蒸汽也彻底消除,从观感上大大提升。

  “尽管还没有一项技术可以说是十全十美,但从目前来看,我们的工业污泥还是比较适合走干化焚烧或焚烧发电路线的。”林建昌说。

困,主要困在资金

  事实上,近年来,各种技术纷纷呈现,经过实践检验,不少技术效果良好,且能将污泥资源化利用,甚至可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但污泥处理和处置设施建设还是不够快。”环兴总经理俞其林说,专门的规划、行业标准、监管环节都薄弱,相关的政策更不多。

  作为目前全国最大的干燥设备供应商,俞其林2005年就“嗅”到了商机,与清华大学专家共同研发出污泥喷雾干化焚烧处理集成装置。尽管目前已有萧山、绍兴、无锡、嵊州等多个项目运行,但俞其林至今还是靠化工干燥设备的老行当养着污泥处置新项目。

  横在俞其林面前的有两道坎,一是市场推广不够;二是高投资低收益。俞其林坦承,近几年公司一直专注于技术完善,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市场影响,现在公司已经把重心放在市场推广方面,并希望今后通过资本杠杆做大做强。

  而污水处理运营公司,似乎也有一肚子苦水。

  “我们的资产负债率达94.5%,资金压力也很大。”林建昌告诉记者。据业内人士测算,由于工艺技术不同,处理含水率80%的泥饼,折合成污水处理的成本,每吨污水从0.1元到0.5元不等,然而,目前,污泥处理费中并没有包含这部分成本。

  像俞其林这样的民营公司,其污泥处置费用要向污水厂拿;而污水处理厂自身资金紧张,付不出更高的费用,制约着污泥的有效处置;如果说提高污水处置收费标准,对于产业所限、本身利润就低的当地印染纺织企业来说,又是一件难事。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

  对此,有专家建议政府必须对污泥处置资金做出稳定安排,分阶段提高污泥处理处置收费标准,并设立专户单独核算,专款专用。

  令人欣慰的是,我省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加快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设施改造建设,全面开展工业企业污泥规范化处置,完善污泥处置政策激励和引导机制,逐步将污泥处置费用纳入污水处理成本。各地政府对污泥处理日益重视,开始探索实施污泥处理收费制度。

  在绍兴,今年5月以来市县两级政府紧锣密鼓,积极酝酿新的污水价格体系,并把价格作为一种杠杆,引入惩罚性收费等,迫使前道环节的企业加强预处理,把绍兴的污水处理控制在过程中,而不仅仅是集中处理这一终端。当然,绍兴必须想得更长远的是,对产业结构加快进行合理调整,以在源头进行控制。

347亿的产业大市场

  随着政策的启动,技术的不断成熟,一个污泥处置的大市场也在悄然酝酿。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我国规划范围内的城镇污泥处理处置规模为2500万吨/年,折合为干泥518.13万吨/年。另外,根据《“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拟新增污水处理及相关投资额约4300亿元,其中污泥处理和处置设施投资347亿元。

  尽管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甚大,但国家已经开始出钱出力。

  清华大学环境系中国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政府对污泥投资额的不足将会刺激民间资本的涌入。“十二五”期间以市场为导向的投资会成为主流,因此,这将可能成为一个新的投资拉动时代。大量的资金会通过资本市场进入到污泥处理市场,其中包括上市公司直接融资和PE、VC的股权融资。不过从整体情况来看,我国目前污泥投资还处在波动期。

  污泥处置涉及到多个行业,包括污泥产生方、污泥处置方、技术供应方、设备供应方等。不少企业正试图拉长产业链。如绍兴三原重工机械有限公司原本只是绍兴市中环再生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污泥焚烧发电项目的核心设备供应商,现在已经开始着手研发污泥干化与垃圾混合焚烧综合成套技术。

  当然,专家也指出,因为当前的污泥处置很大一部分带有社会公共产品的属性,不能只算经济账。如果企业一味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对整个污泥处置的市场化运作就未必是好事了。因此,要迎接污泥处置的春天,不仅需要技术创新,还需要政府的政策指导。


浙江日报 经济 00009 走出污泥之困 2012-06-27 浙江日报2012-06-2700010;浙江日报2012-06-2700013 2 2012年06月2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