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湖,那水,那人
在千岛湖沿湖的村庄里,每天都上演着人与湖相守共生的故事。
清清亮亮水、重重叠叠山、高高下下树……在全国面积最大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千岛湖,“生态”,是最闪亮的符号,也是最骄傲的资源。
6月5日,今年的“世界环境日”,各国都在讨论——“如何让绿色深入日常生活”。对于千岛湖畔的淳安人来说,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因为他们每天都在和这一片绿色的山水同呼吸、共生存,有着令人称羡的相处之道。
他们给出的答案也很丰富,这里有坚守,有转变,更有发展。不过他们深知,平凡的守护才是最真、最久的呵护,我们在沿湖村庄里,记录下属于千岛湖人和千岛湖的故事。
守护山水之源
晨曦微露,千岛湖层层山林中围绕着一层薄雾,盈盈的湖面上泛起波澜,沿湖村庄里的村民们开始了一天的生活。
梧桐湾村村民缪金友穿着一套迷彩服从村里出发了,随身带着一把长柄铁钳:“巡山、发现火情、防止乱砍乱伐,几桩事都不能误。”
富德村村民刘开祥从位于荷岭的水源头出发,沿着河道走到千岛湖畔,早上预报说今天有阵雨,他要保证整条河道畅通无阻。
茶园村村民林元明驱车行驶在环湖公路上,他今天要把自家产的鱼干送到质监局检验,然后去渔政局领退出网箱养殖的补贴。
上午10点,缪金友走完了属于自己的一块“领地”,额上沁出了汗粒。他用袖口使劲擦了一把红黑的脸,脱下黑胶鞋,轻轻拍去鞋底的泥土后穿上,准备巡另一座山。
缪金友的家就在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范围内。2001年,这个全国面积最大的森林公园被列为国家、省级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试点单位,县里各村相继建立起专职护林员制度,到目前为止已有858名。
作为梧桐湾村的护林员,缪金友每天需要照看村里8600多亩毛竹林和1.3万亩林地,“我也算是个‘森林保安’了,2万多亩啊,走几天都走不完。”
相比缪金友,刘开祥管辖的范围就是6公里的河道,去年9月,热心的他被村民推选为“河道协管员”,到县城和全县其他360名协管员参加培训后,正式上岗。
老刘的工作看似简单,每天的职责却很多。“有无生活垃圾及漂浮物,有无非法采砂活动,有无建筑垃圾堆积物,有无新增填占水域以及水工程……”他牢记着自己的每一项职责。
不过,他们对自己的工作都有一份别样的自豪:山和水,都是这一方百姓的生活之源, “离了它们,我们的日子还真过不下去。”缪金友说。
守护着眼前的这片山水,也就是守护着整个千岛湖。林元明也这样想。
他曾是千岛湖湖面上面积最大的网箱养鱼人,被称作“渔老大”,不过如今他已不再养鱼,转而成为镇里的“创业明星”,办起淡水鱼加工厂,一年200万元的产值已让他体会到“转型”的喜悦。
“没有好水,千岛湖也就不是千岛湖了。”林元明说,自己打小就在水边成长,对水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上岸转型,说到底也是心甘情愿的事。
做出个“样板”来
“管护责任区内山林、严格野外用火管理、预防并阻止乱砍滥伐”,除了白纸黑字的工作职责外,缪金友还需要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所幸的是,茫茫林海,村里由16个村民自愿组成的“义务护绿队”在默默协助着他,成员们写好标语,并沿路贴在进山的电线杆:“护林防火人人有责”、“严禁烧山驱兽”……
队长邵小平说,他小时候,村民们只要能把树砍倒并且运下山,赚的钱就是自家的。“养老不靠儿子靠树墩子”,树为这个小山村带来了富裕。
所以,当“生态公益林”这一说法刚进入村子的时候,村民并不买账。不准伐木?“靠山吃山”的村民们认为山是前人留下来的,自己有权支配——“我们靠什么活?”野外禁止用火,上山祭祖的村民不能放炮烧香,习俗不能再延续,村民跟他们起了争执:“我花自己的钱,你们管不着……”
直到2002年的夏天,在山上烧炭的村民一不小心烧掉了10多亩毛竹林,赔了16万元,几天后又逢连日暴雨,砍伐较多的山体处整体下滑,大家猛然意识到事态严重。
缪金友和“护绿队”成员们也在反思他们的工作方式。“只有为村民们做点实在的事,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才能缓解矛盾,让大家自觉护林。” 缪金友说,村里常发生山界纠纷问题,他们就揽下了调停的工作,一年约30个“案子”,都能让村民们心服口服。
林元明也曾被村民质疑过。2009年,为保护浙江最重要的水源地千岛湖水质,县里开始三年整治网箱养殖,实现全部整体上岸,他二话不说,成了全镇第一个上岸的养殖户。在村民大会上,养殖户把矛头对准了他:“曾经鼓励我们进行网箱养殖,为什么要求撤箱?这不是互相矛盾吗?”“你这样的大户这么快就撤了,到底什么意思?这让我们靠什么赚钱?”
可他觉得并不矛盾。2008年千岛湖小金山和安阳区域发生水体颜色变深变褐事件,而投饵料养殖的网箱,是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鱼就是水,水就是鱼。护水就是护住我们的钱袋子。”林元明在撤网箱时,悟出了这句话。
老林除了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同时也开始探索新路子,并暗下决心,要早些为村民们做出一个“样板”。和儿子、女儿商量后,2009年底,他投下百来万购买包装机和冷库、建起400多平方米的烘房和化验室、请来浙大食品系的老师……他办的厂名叫“林家铺子”,收购来的鱼在这里进行加工后,变成18个品种的休闲食品,主攻旅游市场,还销到了北京的王府井大街和上海的南京路。
把生态写进生活
如今在梧桐湾村,缪金友和“护绿队”的工作顺畅了很多:比如,在清明、冬至上坟期间,村民都不再带火炮、香烛上山;又比如,村民自立了有关林木保护的“村规民约”,以小组为单位,如发现有乱砍乱伐者,整组被取消年终村集体分红。
同时,村民也已经在发展毛竹经济中得到了回报,有的还借助这一片绿开出了农家乐。得到好处的村民,更乐于对山林的保护了,还主动在河两岸补种绿化树。
“没有林,就没有千岛湖的绿。”缪金友说,进行生态护林,这是梧桐湾村村民的“铁律”。
生态也同样让茶园村的村民富起来。林元明家附近,有的养殖户开出了农家乐,有的也和他一样做起了食品加工,有的开始培育温室蔬菜,还有的正在村里上“创业培训课”……而林元明正筹划着成立公司,并准备召开家庭会议,想让在杭州工作的儿子、女儿回到家乡,接手业务。
“整治网箱养殖、上岸转产,为的是让农民靠生态致富。”林元明说,这是村民们的切身体会。
刘开祥的家,变化也很大:他家的厕所,变成“三格式无害化户厕”,是村里去年统一改造起来的,没有一点难闻的气味,与以前的老式厕所相比,干净、卫生、节水;他家的生活污水,都进入到村级“厌氧无动力污水处理”,流出的水能养鱼;他家的门口,一处无人居住的危房正在被改建成一个“公共绿地”。
除了自家的变化外,他觉得村民们的环保意识也在日益进步:过去,各家各户都把所有垃圾就近倒到河道,每年汛期,千岛湖湖面上都漂浮着各种各样的生活垃圾;现在,村民都把垃圾放到门口的垃圾箱内,前几天,大家还拿到了新的宣传册,学着如何进行垃圾分类。
“流经村里的水都汇入千岛湖,我们每个村民的行为直接体现在水质上。”老刘说,进行生态源头保护,这是富德村村民的共识。
“生态”两个字,看来已经进入他们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