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迈向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
宁
波
迈向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
七千年前,宁波先民创造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开启了搏击大海的征程。
上世纪70年代,党中央决定开发建设宁波港。从此,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成为贯穿宁波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一个战略任务。2011年,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身处浙江海洋经济核心区,宁波又被推到了时代的最前沿。
一组数据见证了宁波这个港口城市的无限活力:过去五年来,宁波地区生产总值连跨四个“千亿元”台阶,2011年达到601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1432亿元和658亿元,工业增加值总量跃居全省首位。
辉煌成就面前,历史的转折与机遇让“宁波活力”再迸发。
宁波这艘巨轮将驶向何方?宁波该打造怎样的“强港强市”?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定位一个城市的明天,需要有国际化的高度和视野。宁波市委向全市人民提出要“思进思变思发展、创业创新创一流”,并作为宁波新一轮发展的精神动力。宁波正以昂扬的斗志,站立在一条新刷的起跑线上。
在宁波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一幅幅美好蓝图摆到了所有宁波百姓的面前:通过五年的奋斗,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努力成为发展质量好、民生服务好、城乡环境好、社会和谐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区。
“两个基本”在内涵上是一致的,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实际上就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宁波表述”,体现的是现代化的“宁波特色”。
目标既定,宁波振奋精神迈开通向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坚实步伐——
转型升级 科学发展
高质量的经济,是城市运转的强大动力,也是塑造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基建工程”。
过去五年,国内外发展环境深刻变化,宁波全市上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实施“六大联动、六大提升”和“六个加快”发展战略,全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11年,城市化率达到68.8%,在全省率先进入城乡全面融合发展阶段。全市人均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超过12000美元,有5个县(市)区和开发区的财政收入进入百亿元俱乐部。
作为沿海发达地区,宁波也面临着发展空间、要素保障等制约,倒逼宁波放弃片面地追逐GDP,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经济更有质量的增长。
在杭州湾新区,今年1月新开工建设的上海大众30万辆整车项目进展迅速。随着上海大众落户,韩国万都、法国佛吉亚、美国伟世通、日本矢崎等一批高端汽车核心零部件企业也相继前来,汽车产业及核心零部件生产基地初显雏形。
这是宁波实施“4+4+4”的工业转型升级工程的巨大成效,一批产值超千亿元的国家级产业基地方兴未艾。相关统计显示,去年全市“4+4+4”产业同比增长25.2%,高于规上工业产值增速3.1个百分点,绝对额已占同期规上工业的62.9%。
调结构、转方式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经济质量提升的根本之举。宁波一手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在首届中国(宁波)智慧城市技术应用产品博览会上,宁波绿色云计算产业基地等16个项目签约落户,总投资达65亿元。在首届中国海洋经济投资洽谈会上,又有24个海洋经济项目落户宁波,其中镇海炼化一体化项目总投资达579亿元……
去年10月,浙江造船有限公司在奉化湖头渡的造船基地,两艘全球首制海工船举行命名交船仪式,“宁波船”首次进入国际鼎级海洋工程船领域。浙船在深耕的深海石油工程领域,属于宁波“十二五”期间全力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规划,到“十二五”末,宁波市规上新兴产业产值达到6000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0%。
“十二五”开局之年,宁波工业经济总量已跃上1.5万亿元新台阶,规上工业增加值跃居全省首位。还在一进一退之间,打出一套产业结构调整的“组合拳”,走上了新型工业化道路,最终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新兴产业扩张与传统产业提升“两措并举”,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
面向海洋 做大做强
海洋是宁波发展的最大空间,港口是宁波发展的战略性、龙头性资源,也是宁波打造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最为独特的优势和载体。
改革开放30多年,宁波建成了世界级的大港,并在港口后方培育出一条纵深20多公里的临港产业带,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到2011年,宁波港拥有330座生产性泊位,其中万吨级以上大型深水泊位80多座,是中国大陆大型和特大型深水泊位最多的港口。货物吞吐量达4.3亿吨,居世界第五位,集装箱吞吐量达1451万标准箱,居全球第六位。
宁波将建设国际强港作为“六个加快”战略的第一位,大力发展绿色临港工业,构筑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加快建设“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努力实现从“交通运输港”向“贸易物流港”转型。
2011年,镇海煤炭交易市场、余姚中国塑料城等14个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实现交易总额超过2000亿元,其中原油、铁矿石、塑料、液体化工等品种市场交易量位居全国第一。2011年8月,备受关注的宁波大宗商品交易所挂牌成立。计划经过5年努力,建设成为华东地区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多商品交易中心和定价中心。最近,宁波梅山保税港区获国务院批准正式开放。开放区域涉及梅山岛27公里海岸线,包括5个集装箱码头泊位和2个多用途码头泊位……
如今,宁波建设国际强港,打造亚太开放门户的步伐已然提速。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和日趋激烈的港口竞争,宁波港集团加大市场拓展力度。1至2月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43.2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2.2%。同时,该集团还充分发挥港外码头、无水港、船队、车队、兴港平台等综合揽货优势,增强对腹地的辐射力和货源控制力。
大港伴随海洋而生。
宁波拥有海洋资源的组合优势——1562公里岸线,占全省1/3;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516个,占全省1/5;可围涂资源140万亩,占全省1/3……宁波把目光投向了海洋这片面积相当于宁波陆域的蓝色国土。
2011年,宁波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达到959亿元,形成了以临港工业、港口物流为主导,滨海旅游、海洋化工等海洋高技术产业为引领,海洋捕捞、近海养殖为基础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成为经济发展一大亮点。
广阔的海洋培育了宁波无与伦比的开放型经济优势。从开发区到保税区、从出口加工区到保税港区,宁波拥有10个国家级开发区域,2011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位居全国第10位。今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宁波港口岸梅山港区开放。宁波打造国际强港,发挥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核心区功能将得到进一步强化。
今后五年,宁波将发挥港口龙头作用,建设海洋经济发展核心示范区,完善港口设施和综合运输网络,建设国际贸易物流港,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临港产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港口综合竞争力全球领先,成为国内有地位、国际有影响的先进制造业中心、贸易物流中心和航运服务中心。
管理创新 改革先行
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除了硬件设施外,更要注重提升社会管理品质和百姓生活品质,这符合城乡居民的现实需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
“对网上炒作苗头第一时间发声,对网民关切的热点第一时间回应,对网上不实信息第一时间澄清……”
去年成立的宁波市舆情研判导控服务中心,以及各县(市)区和市级有关部门二级子平台的背后,是由近万名网上发言人、网络评论员、网络志愿者组成的网络管理队伍。2011年,通过这一平台共发现涉及宁波社会稳定的重要信息150件,健康向上、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逐渐形成。
这只是宁波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一个生动缩影。
2010年下半年,宁波市被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委列为全国35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之一。宁波进一步深入研究大城市社会管理的特点,探索把握大城市社会管理的规律,加快观念转变、要素集成、机制整合、方法创新,从整体上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试点。
在宁波,不少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形成了自己的品牌。
81890社会服务中心被评为省社会管理创新项目一等奖,“新老市民共建共享融合模式”项目荣获首届“中国社会创新奖”。宁波市还出台了全国首个医疗纠纷预防处置地方性法规,成立了全国首家企业社会责任评估中心、浙江省首个区域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特别是网络舆情研判导控、“两新”组织服务管理两个项目得到了中央充分肯定,被列为重点推进项目。
目前,宁波通过整体规划、系统设计、项目引领,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已在10个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包括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社会服务平台、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加强网络社会引导管理、加强“两新组织”培育管理、优化实有人口管理服务、精神文明建设、培育社会管理多元主体、推进综合信息系统建设。
今年,是宁波完成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任务的“交卷”之年。宁波定下了高目标:基本完成中央、省委确定的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任务,初步形成全市范围内较为完善配套的社会管理体系,并以开展试点工作为契机,力求通过“十二五”期间的努力,率先形成具有宁波特色的新型社会管理体系,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都市从整体上创新社会管理”的样板。
为此,宁波已重点启动建设志愿服务组织培育、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应急管理、群众利益诉求表达、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城市交通疏堵保畅、社会治安防范、食品安全监管、社会心理干预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等10个新项目,全部围绕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各项目牵头部门制定了有关工作方案,已于4月底开始开展先行试点,6月底前在全市范围进行推广。
幸福城市 民生优先
发展的目的是为了群众。宁波实施“六个加快”战略,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坚持民生优先,让百姓共享发展成果。
一个城市的现代化水平,首先体现在百姓的生活大环境上。
2011年,宁波以“六大行动计划”为抓手加快构筑现代都市,50个重点区块和100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共完成投资1428亿元,再创历年新高。宁波中心城区道路总里程达1500公里。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2006年底的215平方公里扩大至2011年底的285平方公里。
“五路四桥”全面建成,机场快速干道通车,11条绕城高速连接线8条建成投用,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和二号线一期工程进入主体施工……
3月18日,宁波今年打通的首条“断头路”江北区莱茵堡北侧道路正式通车,城北地区的交通压力大大减轻。今年宁波计划在去年打通22条“断头路”的基础上,再打通21条。同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千日行动也在甬城启动,力争实现城市三年大变样。
如今,一幅依托沿江、沿海、沿湾特色,突显“一核两翼多节点”现代都市格局的宁波城市新画卷已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东部新城、鄞州新城、北仑滨海新城、镇海新城建设如火如荼,北面的杭州湾新区雏形初现,南面的环象山港区域加速融入大都市。
在城市建设中,宁波坚持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统筹城乡发展,完善城乡规划建设、公共服务、要素配置一体化机制,不断优化城乡形态、城乡环境和城乡管理,城乡统筹水平连续5年居全省第一。
宁波牢牢把握以人为本,把群众利益摆到最高位置,把群众主体作为最大力量,紧紧围绕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切实做到民生投入优先保障、民生工程优先安排、民生需求优先满足。
统计显示,过去五年,宁波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674元增加到3405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8847元增加到16518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22∶1缩小为2.06∶1。
“衣食住行”,“住”占了重要的份量,是民生为先的基本要求。至今,宁波全市累计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204万平方米,市区居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由24.9平方米提高到32.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51.9平方米提高到57.2平方米。住房保障范围和水平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病有所医,共享优质医疗,也是宁波向民生项目倾斜的一种体现。近几年,宁波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持续增加,总投资40多亿元的十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面投入使用。至2011年末,全市医疗机构床位数为2.7万张。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5%,居民看病难问题得到较大缓解。
百姓幸福生活离不开精神文化的建设。宁波文化广场等一大批重大文化项目建设拔地而起,优化基层文化设施配置,打造百姓身边的文化家园。全面实施文化发展“1235”工程,加快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培育引进一批核心竞争力较强的文化企业集团,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
图片均由宁波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