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法制日报》报道浙江创新社会管理——

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法治浙江”

  建设“法治浙江”六年来,浙江省人民群众在平安法治方面的安全感满意率持续上升,目前达97.35%,居全国前列。

  2006年4月,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倡导下,浙江省委率全国之先,作出了建设“法治浙江”的重大战略决策。六年来,全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明显提高,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立法、监督、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取得明显进展,法治化进程明显加快,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点、难点都在基层。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说,加强“法治浙江”基层基础建设,就是夯实依法行政依法治理的基础设施,建好法治为民、服务群众的窗口平台,全面改善民生,让全省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法治浙江”建设成果。

  基层在先

探索依法治理新办法

  方林村地处台州市路桥十里长街源头,2011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8.49亿元、村集体经济净收入1770万元。

  “这么大的家业,如果不公开、不透明,是很容易产生矛盾的。”村党委书记方中华告诉《法制日报》记者,去年8月,经全民投票,他们村通过了第四部村民自治章程,50多页,9章508条规定,非常具体。村里每月初还在互联网上公布财务收支等信息,让百姓明白,也还干部清白。现在,方林村早已跻身全国小康村、民主法治村行列,一年没有发生一起矛盾纠纷。

  “民主法治村是建设‘法治浙江’的重要载体,全省已有576个村获得这一称号。”浙江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李强介绍,创建民主法治村的过程,也是村民自治逐步实现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过程。在民主法治村的示范带领下,目前,全省95%的村已达到民主管理的规范化建设标准。

  武义县白洋街道后陈村选举产生全国第一个村务监督委员会。这一被老百姓形象地称之为“村纪委”的村务监督机构,填补了监督空白,解决了农村财务不公开、决策不民主、管理无规章等实际问题。2009年,浙江省在全省农村推广“后陈经验”,实现村务监督制度全覆盖,推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发展市场经济,浙江人敢于开拓,建设民主法治,浙江人同样勇于创新。在“法治浙江”建设过程中,全省各地涌现了许多新做法新经验:乐清市推行人民听证制度,强化人大监督;温岭市探索实施参与式预算改革,深化政务公开;台州市路桥区建立外来人口三级议政议事平台,加强政治参与……

  “对基层的这些创新实践,我们尊重支持推广。”省委建设“法治浙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潘家玮说,只有充分调动起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法治浙江”才会在基层扎根开花结果。

  服务领先

搭建法治为民新平台

  81890,宁波话“拨一拨就灵”的谐音。宁波市81890社会服务平台是一个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信息服务系统,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等渠道,无偿为市民和企业提供全天候服务。10年来解决求助事项451万件,提高了市民生活质量,被誉为中国公共服务新模式,目前,全国已有100多个城市学习应用这一经验。

  在建设“法治浙江”过程中,浙江省各地努力实现由防范控制型向服务型管理转变,探索建立了一批为群众提供就近便捷服务的基层窗口平台,真心实意听民声、解民忧,与此同时,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创新工作载体,由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变,努力把各种矛盾问题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从2008年开始,舟山市探索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社会管理新方式。该市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将100到150户家庭划定为一个网格,把全市43个乡镇、街道划分为2464个管理服务网格,通过整合公共服务资源、组建管理服务团队、运用信息化手段,为网格内的居民提供多元化、精细化、个性化服务,至今为群众解决问题8.8万余件,解决率达到99.9%。

  推广舟山经验,截至目前,浙江省已有1502个乡镇和街道、32469个村和社区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这一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新模式,推动社会管理向末端延伸,城乡并举、优化服务、动态管理,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适应新形势,在传统行政手段之外,浙江省各地善于运用法律、经济、道德手段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法治指数、诉调对接、一村一法律顾问、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大调解”工作格局、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这些法治化特征明显的社会管理新方法,正在全省各地推广实施,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2010年5月开始,杭州市律师进社区。市政府每年拨款300多万元,统一向律师所购买法律服务,给全市529个社区全部配备了社区律师,每周定期到社区免费服务半天,解答处理法律难题,举办法律培训,帮助社区起草修改法律文书,主持调解疑难纠纷。一年多来,社区律师预防化解了一大批矛盾纠纷,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

  民生优先

共享法治浙江新成果

  缓解公共交通难、建设社区视频监控……绍兴市今年新推出的12项社会管理创新工程,每项都与老百姓有关,每项都进行过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市长钱建民说,“举办听证会,进行重大项目公示和风险评估,有利于吸取民意、改善民生。”

  对重大事项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建设“法治浙江”的一大创新。目前,全省11个市和90个县、市、区都建立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全省已评估重大事项3087项,其中暂缓实施和不予实施的300多项,占10%,有效预防和减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保障和改善了民生。

  2011年,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071元,比上年增长9.5%,连续27年位居全国各省、自治区首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71元,比上年增长13.2%。加强“法治浙江”基层基础建设,社会管理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目前,浙江省多座城市跻身“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行列,其中杭州市已连续7年夺取桂冠。

  (原载6月5日《法制日报》)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法治浙江” 2012-06-06 2585046 2 2012年06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