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经济·走基层

华震:让平面图像“立”起来

  本报嘉善6月5日电

  

  直立,双手合十,面带微笑。这是一尊莫高窟彩釉佛像。不过不是真品,而是一尊几可乱真的三维输出模型。在嘉善的浙江华震数字化工程有限公司的成品厅,类似莫高窟全身佛像的逼真三维立体模型摆满了一桌子。

  “完全还原莫高窟原佛像,只不过缩小了,但精度极高。”公司市场部主管李娜说。怎么做出这个雕塑的?每一个点怎么定位?

  李娜说,方法听上去很简单:用二维相机拍几张照片,然后就能确定每一个点的方位,最终,还原成三维的图形。但是,二维到三维中间方位数据怎么计算?这是一个核心的大难题,华震公司就是致力于解决这个难题的。

  为了方便我们理解,图像中心翁主任演示了如何实现2D转3D。

  首先,用公司的设备拍三张大卫头像照片:一张是大卫原地的坐标记号,一张大卫头像在原地直接拍,一张给大卫头像加干涉光线拍。然后把图像转到电脑上,用软件分析,很快得出三维形象,各个点的参数都可以找到。“这是被动呈现,要用我们的这一套机器包括相机定点拍摄”。翁主任说,“还有一种是主动呈现,相机不用被固定,拍摄多张照片,然后用仪器和软件分析,同样得出三维的相关参数。”

  为什么会想到攻坚这样的课题?公司董事长梁震华说,一方面,人们对三维信息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重视。但是,目前的条件下,比较流行的只有激光扫描仪、白光扫描仪等,发展太局限了,体现在精度不高、信息量少、对操作本身要求苛刻等。现在华震通过整个算法的突破,采用照相机获取三维信息,进行三维重建,数据量比原有的激光扫描大500倍以上,三维精度提高一个数量级,从而使得在应用领域对环境的要求相对减弱。

  另一方面,梁震华一直相信二维到三维,只要掌握了相关的参数,从数学角度来看必然是可以算的。“因为相机只是将三维图像压缩成二维了,但是相关数据并没有丢失而是压缩了。”

  但是,就像哥德巴赫猜想一样,计算需要投入很大的勇气和努力。“1996年我就开始研究这个参数了。光理论,就用了六年才完成。”

  在2007年3月,浙江华震正式成立。经过公司团队一年的研制,完成了对“幻维自适应三维空间理论”技术应用系统基础平台的开发,2008年,工程样机完成。但是产品研发到市场化又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一直到2011年底,产品才投入生产。

  “公司刚成立时,注册资金只有100万元,员工十几个人,”李娜说,因为公司自主研发的项目比较高端,国际上不少学院和实验室都还没有研究出来,所以,当公司请了国内相关专家来做项目鉴定时,几乎没有人相信他们的三维重建技术,也就谈不上打开市场了。

  “2008年,因为资金跟不上,公司有将近三个月发不出工资,直到后来,三维重建技术被各方面认可。”李娜说,技术得到认可以后,2011年订出3台设备,其中就包括对莫高窟洞窟文物进行三维图像重建,这也是公司首个将三维图像重建系统应用在文化产业上的项目。

  不过,因为研发、调试等要求比较高,从2012年开始,公司才开始产业化大批量较为成熟地生产。

  “今年我们已经接订单50台,销售额在750万左右,才开始有盈利。”梁震华说。

  在技术创新的支撑下,目前在文物保护领域进行三维重建只有华震公司能够做到。除此之外,该套三维重建系统还广泛应用在航天、工业测量等领域,市场前景十分广阔。预计,今年华震公司的年产量可以达到200套以上,年产值超过3亿元。


浙江日报 经济·走基层 00012 华震:让平面图像“立”起来 2012-06-06 2447682 2 2012年06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