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经济·潮生活

“世界环境日”市民体验环保行——

下一个“天子岭”在哪里?

  本报杭州6月5日讯

  

  

  站在天子岭上,相信每个人脑海里许多关于垃圾的东西,被彻底颠覆了。

  今天是第41个世界环境日。裘大婶、瞿大伯等20多位老杭州报名参加了杭州市环保局组织的“走进环保”市民体验活动,第一站就是垃圾填埋场天子岭。

  裘大婶似乎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问随行的记者:“垃圾填埋场怎么是一个公园呢?”

  说实在的,记者也被“震”了。

  在这个占地1840亩的山坳里,每天要处理从杭州市各处运来的3000吨生活垃圾,可是站在坡地上,我们却闻不到一丝气味。绿色逼眼,清新的山风徐徐吹来。沿着园内游步道往上走,两旁遍植香樟、桂花等植物。来到山顶,放眼望去,前方数百米外的黄色山坡,覆盖着大片黑色和绿色的膜,那里就是垃圾填埋处理的作业区,数十辆作业车正进进出出。

  讲解员介绍,每天有300多辆车从全市近6000个垃圾直运点将垃圾拉到天子岭。垃圾卸下后,先由推土机推平,再用压实机进行压实,然后喷洒消毒灭蝇药剂和除臭药剂,最后用一种叫HDPE的防渗耐高温塑料膜进行覆盖。整个填埋场库区设有防渗系统;此外还利用盲沟和沼气井把垃圾渗滤液和填埋气体收集起来,垃圾渗滤液经过处理后排放至七格污水处理厂,填埋气则输送至沼气发电厂发电,并入华东电网。“我们一天能发9万度电,可满足16000户家庭的一日所需呢。”

  “现在你们就站在20年前的垃圾顶上,而20年前的垃圾,还在产生沼气、提供电能呢。”听了讲解员的介绍,人群里发出惊叹声,原来脚底下1.5米深处,埋着杭州市1991年至2006年底封场所填埋的900多万吨生活垃圾。就是在这,2010年,杭州市环境集团打造并推出绿化面积达8万平方米的国内第一个垃圾堆体上的生态公园。

  啧啧声中,有市民提出疑问,这地下安全么?工作人员忙解释,地下进行了6层防渗加固,集团研发中心每个星期都要对地下水和空气质量进行监测、市环保局每个季度要过来实地监测,以确保安全。

  在环境教育基地第二课堂,展板上生动的图片、电子模型和电视录像,向参观者展示杭州环保事业的发展轨迹。在互动区的展台上,从小到大排放着5个大小不一的袋子。讲解员介绍,这些袋子里装的就是1个人在1天、5天、10天、20天、30天里分别产生的生活垃圾的数量,让参观者切身感觉到垃圾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记者从环保部门了解到,近些年杭州市的垃圾增长率持续在10%以上,2007年启用的天子岭二期垃圾填埋场,原计划可以使用24.5年,现在却只够再用7年。填埋场的未来在哪里?每个市民的心里都有了一个沉甸甸的问号。


浙江日报 经济·潮生活 00011 下一个“天子岭”在哪里? 2012-06-06 2584616 2 2012年06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