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f0031版:绿色乐章 调查

文章导航

水碧山青画不如

国家级生态县桐庐的“美丽乡村”创建之旅

  “钱塘江尽到桐庐,。”位于富春江畔的山水型现代化“潇洒名郡”——桐庐,坚持“环境立县”战略不动摇,全面推进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工作,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双赢。特别是在国家环保部和省、市的重视和支持下,桐庐县以“清洁桐庐”为载体,大力实施村庄绿化美化、农村污水治理、两江砂石整治等工程,全面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城乡综合环境品质显著提升,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2.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5天,连续5年实现富春江出境断面水质优于入境水,基本实现城乡环卫保洁、污水处理、污染治理、安全饮水四个一体化,到今年年底将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全覆盖,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前列,绘就了一幅幅“美丽乡村”的自然生态画卷。

乡村环境整治,旧貌换新颜

  溯溪而上,小桥流水,古木参天,绿意盎然。5月17日,记者来到位于天子源与青源溪双溪交汇处的江南镇环溪村。看见村头建起了污水处理池,污水处理后成为合格水再排入田间、小溪。漫步在洁净的环溪村,自己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花园里。村民们说: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而且农村的天更蓝、水更清,生活环境让城里人也羡慕不已。

  “爱莲芬芳曲径幽,书画雅致堂厅秀;绿意盈目入佳境,生态文明映新景。”环溪村已成为桐庐县农村通过环境连片综合整治改变面貌的一个典型样本。

  近年来,该村重点实施了“生活污水治理”、“生态河道改造”、“生态人居提升”、“生态文化传承”四大工程,描绘一幅幅“生态环溪”的美丽画卷。2010年,该村投入260余万元,新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9个, 其中2个是微动力太阳能处理模式,7个是人工湿地模式,生活污水处理截污率95%以上。为实现“河道净、水质清”目标,环溪村对全村所有沟渠池塘及水系开展了全面整治,投入500万元,完成河道疏浚、两岸防洪堤整修加固、鹅卵石砌坎和小堰坝修筑等工作,不仅有效地提高了防洪能力,也确保了溪水清澈见底,常年潺潺流淌。同时,开展庭院整治、清洁环溪“红黑榜”评比活动,村民清洁卫生意识有效提升。

  不仅如此,环溪村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先生的千古名篇“爱莲说”便是环溪生态文化的精髓所在。目前,该村拥有多处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属国家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古村落之一。该村还在百年祠堂“爱莲堂”内创办了爱莲书社,设立党员远程教育站点和电子阅览室,使爱莲堂成为弘扬家风、读书明理、崇文尚志、文化传播的中心。

  桐庐县环境保护局汪文清局长告诉记者,四年来,全县累计投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专项资金2.8亿元,有力地保障了工程的推进和项目的运作。

治理农村污水,美丽看得见

  “舍南舍北皆种桃,东风一吹数尺高。枝柯蔫绵花烂漫,美锦千两敷亭皋”,这正是横村镇阳山畈村的真实写照。这个只有农户285户、人口855人的小山村,因盛产水蜜桃和每年举办“山花节”,故有“世外桃源”的美誉。而如今,该村通过深入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壮大生态产业,成为远近闻名的“宜业、宜居、宜游、宜文”的生态文明村。2011年6月30日,全省首个生态日启动仪式就在该村举行。

  走进阳山畈村,常常可以看到由高大鲜艳的美人蕉搭配绿绿的伞草和菖蒲、麦冬等构成的花池。也许你想不到,这些亲水性植物是从下面的污水处理池中吸收养分的,乍—看还真像个小花园呢。

  该村因地制宜地采取生态化模式,共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10个,其中采用太阳能微动力处理工艺2个,无动力厌氧处理工艺8个,生活污水截污处理率95%以上,彻底解决了农村生活污水污染问题。同时,每个污水处理工程犹如小型花园。

  生活污水妥善处理,彻底解决了源头的污染问题,为沟渠池塘生态化改造创造了条件。“运用水的自然循环技术、生态化护坡技术、构建池塘食物链等举措,对被污染的池塘进行生态化改造,成为提升村庄生态景观的一大亮点。”桐庐县环保局自然生态科任丹萍指着村口的池塘告诉记者,以前的池塘是苍蝇蚊子的聚集地,如今已成为村庄生态环境的“绿肺”。

  按照“投资省、周期短、运行快、效果好”的要求,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桐庐县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池。凡能纳入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处理的污水,原则上要求纳入城镇污水管网,避免重复建设;不能纳管的,采取人工湿地和无动力厌氧相结合模式。在人口聚集区,为增强污水处理效果,采用人工湿地、无动力厌氧和微动力耗氧相结合的方式建设污水处理池。

  如何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工艺和水平,是桐庐环保部门的攻坚课题。前不久,总投资200余万元的生活污水SNR技术(中韩)在桐君街道君山村成功投入使用。君山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整村推进工作始于2011年,作为浙江省环保厅推荐的三个生活污水SNR技术(中韩)处理示范工程之一,目前已全部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行,主要承担处理梓芳坞自然村与附近单位上千人员的生活污水。据悉,该工程采用自然通风好氧系统,可有效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效率。

生活垃圾分类,循环再利用

  根据“清洁桐庐”三年行动计划中着力打造清洁乡镇(街道)、村的要求,该县形成了“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户保洁、村收集、乡(镇)中转、县处理”的运作模式,对农村垃圾实行定点收集、定期清理。

  据不完全统计,“清洁桐庐”行动开展以来,该县清理陈年垃圾15000余吨、清理溪沟河道30余万米,建成日处理能力300吨的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和15座乡镇(街道)垃圾中转站以及183个行政村垃圾收集房,构建宽领域、广覆盖、多层次的环卫保洁网络,“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置”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基本形成,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理率达90%以上。

  如今,在阳山畈村,每家每户门口都有两个大垃圾筒,黄色的存放厨余垃圾,绿色的存放堆肥垃圾和农业生产垃圾。对村民严菊凤来说,每天对生活垃圾实施分类处置,早已习惯。

  新农村不光漂亮,而且要有内涵。在原有“户集、村收、镇中转”的模式基础上,阳山畈村大力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及资源化综合利用,从台湾引进有机垃圾综合利用工程,使有机废弃物变废为宝,最后制成有机肥料,实现循环综合利用。令村民高兴的是,该村是全县第一个农村垃圾分类及综合利用试点。

  为彻底解决村内散养畜禽污染问题,阳山畈村逐渐将村内散养畜禽移至村外统一由合作社饲养,现存栏量约100头。饲养场产生的液肥,经处理用来浇灌村里的果树林,让绿色生态经济真正循环起来。

  “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为支撑,构建农村循环经济体系,让阳山畈村以休闲观光、旅游度假、观光赏景、采摘体验为特色的生态经济更火了。”村党支部书记包洪第自豪地告诉记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阳山畈村以蜜桃产业为基础,延长产业链,以废弃桃枝为原料,生产有机黑木耳,年总收入达60余万元,年获纯利18万元。


浙江日报 绿色乐章 调查 f0031 水碧山青画不如 2012-06-06 浙江日报2012-06-0600014;2450365;浙江日报2012-06-0600010;浙江日报2012-06-0600012 2 2012年06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