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f0020版:科学发展在浙江

桐乡“文化惠民”为幸福加码

  ZHEJIANG DAILY

  20·21

  样本】

  【炫色乐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不断提升,百姓对社会审美期待、健康需求和文化艺术等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如何让全市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桐乡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体工作,并在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高屋建瓴地提出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力争到2012年年底,使经常性参加文体活动的市民达到30万左右,到2015年,经常性参加文体活动的市民达到45万人左右,实现全民人文素质提升、身体素质增强的目标愿景。

  桐乡“文化惠民”为幸福加码

  时下,桐乡的各项文体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这是桐乡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快步提高之后而普及的一种大众文化,是一项惠及全市人民的民心工程,全市人民群众在感受到经济富裕的同时,也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心系群众、文体惠民的拳拳之心。

  通过系列文化惠民活动,该市把积极的人生追求、健康的生活情趣传递给基层群众,不断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让群众在美的享受中受到鼓舞、得到陶冶、获得启迪。可以说,桐乡的“文化惠民”活动正悄悄改变着城市的精神面貌,既唱响主旋律,也提升了精气神,更凝聚了民心。

市民乐享“文化惠民”

  为满足广大市民对文化活动的需求,桐乡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秉承心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宗旨,积极组织开展全市群众性体育活动,不断深入开展“文体惠民”活动。随着“文体惠民”工程实施意见的出台,一场场太极、排舞等全民文体运动拉开大幕。

  【镜头一】太极拳打出健康生活

  每天傍晚时分,落日的余晖还没有散去,桐乡凤鸣公园里太极拳爱好者正在练习杨式太极拳,银白的太极服随着他们手脚的动作散出柔美的光。他们整齐的动作和矫健的身姿吸引了许多出门锻炼市民的目光,纷纷停下脚步,旁观练习。

  现在,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领导干部到基层广大群众,自从全面推广太极拳以来,打麻将的少了,健身的多了,几乎每个太极拳练习点的练习人数都成倍增加,年龄阶层也在不断拓展。“教了这么多年,练太极的氛围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场面太火爆了。”太极拳教练张冬英说,这几个月来,桐乡不断从外地请进太极高手来教授技艺,随着太极拳的全面推广,市民思想转变很大,作为本土教练,她明显能感觉到大家学习太极拳的热情高涨,颇感欣喜。

  【镜头二】排舞舞出精彩人生

  “今天,我们学带有印度风情又带有恰恰风味的舞蹈《蓝色婚礼》。”4月下旬,桐乡市政广场集聚了数百人,他们正围在教学台前热切等待着排舞训练营的开练。台上的老师教得仔细,台下的群众学得专注,尽管动作并不熟练,但学员们脸上的笑容却透露出对排舞的喜爱。

  “全民健身,全民跳嘛!一点都不觉得累。”56岁的新居民贺爱仙擦着鼻尖上的汗水笑着说,以前她都只是在街上跟着别人或者在家里看碟片学排舞,动作总是不那么到位,一个舞蹈跳起来健身效果也不理想。现在有了专业老师教,她觉得自己的舞姿棒极了,“等我学会了,还能去教我的朋友,排舞真是太棒了。”

  【镜头三】文化下乡福泽村民

  伴随着《花好月圆》的曲子,来自桐乡市越剧团的舞蹈演员们舞出了青春魅力,舞出了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抒发了大家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1月1日,该市越剧团派出近30人来到河山镇王家弄村演戏,让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一场视觉盛宴。

  文化惠民措施提出后,为了满足广大村民的不同需求和“口味”,实现老少皆宜,文化下乡中,该市文化部门不但扩大了下乡范围,特别是针对桐乡外来人口多的特点,在新居民聚集的社区、企业、学校,也一一覆盖,同时增加了下乡频率,而且还从沪杭等地请专业演出团队前来授艺,戏曲、舞蹈、相声、小品、杂技……轮番上阵,让更多的老百姓在村头就能享受文化大餐。

让文化资源人人平等享有

  人民群众是否平等地享有文化资源,是否享有充足的公共文化服务,是决定一个地区文化含量的重要指标。作为桐乡市推广“全民健身”的两个抓手,太极拳和排舞的骨干力量率先进行了专业的培训。之后,再通过骨干培养骨干的方式,以点状扩散,让所有喜欢太极拳、渴望强身健体的居民都有一个很好的参与平台,让全民健身更快更好地走进每家每户。

  相对来说,农民群众、企业职工和困难群体三类人群享受到的文化资源较少,基于这一情况,如今,桐乡市已将文化惠民的重点延伸到这三类人群中。

  “政府为我们量身定做了练习项目,我当然要认真跳出名堂来。”桐昆集团职工沈学丽自从参加了排舞初级培训班之后,健身热情高涨。现在的她早已不满足于在广场边做观众,只要排舞的音乐一响起,不管会不会跳,她都愿意上场和排舞爱好者一起舞动。

  沈学丽表示,以前她有学习排舞的愿望却没有基础,因而不敢轻易上场“献丑”。现在大不一样了,经过一系列的排舞培训班,她不仅掌握了基础的排舞技巧,并且也结识许多排舞伙伴,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排舞不仅让沈学丽达到了强身健体的目的,更成为她与社会各类人群交流的好途径。现在,跳排舞已经成为她生活中的一部分。

  对于很多农村居民来说,除了做农活之外,平时,很少能主动参与到文体活动中来。如今文化下乡将文化送到他们身边,农民参与文体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1月下旬,石门镇郜墩村文体中心前的广场上热闹非凡,梧桐街道环南社区群众文体队以“文化走亲”的形式,为村民献上一场文化盛宴。

  只要天气允许,复兴路健身苑点每天晚上都会传来曼妙的音乐,众多市民在这里切磋舞技。作为桐乡的新居民,来自四川省绵阳市的李萍也会按时出现在广场上,“以前还真没想过敢上去跳舞。”李萍说,自己来桐乡三四年了,平时业余生活也比较单调,后来经常出来走走后发现跳舞的人很多,虽然自己身体条件不错,就是难以迈出第一步,现在好了,只要有空,也会上去扭一扭。

“文化惠民”提升市民“精气神”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途径。随着“文化惠民”工程的深入开展,广大市民真正享受到党委、政府的民生之情,并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需求的转变。

  “文化惠民工程,说到底,就是要为了人民,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这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必然选择,而让人民群众从文化发展中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这是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桐乡市委书记卢跃东说,为此,桐乡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努力为群众文化活动创造有利条件,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群众时时刻刻接受文化的熏陶。

  为此,桐乡在文化惠民中,突出领导干部、学校师生和镇、村、社区干部这三大引导示范人群。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共有360多名领导干部参加太极拳系列培训。参加培训的领导干部们认为,实行文化惠民,作为领导干部应身先士卒,积极主动参与到各类文体活动中来,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健康生活、快乐工作”的良好氛围。

  虎爪、鹰爪……每天早上,在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凤鸣小学操场上,全体学生都会听着音乐,跟着节奏,做起他们喜爱的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在桐乡市各中小学校中开展体育教学和文艺培训,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并且,学生的参与往往会形成小手拉大手的良性互动,带动家长与孩子一起分享。

  现今,镇、村、社区干部也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积极引导农民不断更新观念,在精神文化需求上追求高标准。濮院镇政府工作人员沈雅琴从今年3月起参加太极拳培训班开始,一直坚持练习。“以前没有机会学,现在有老师教,很好,觉得自己进步很快。学会后,我会教给村民们,让他们也一起练。”

  “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让全市的百姓过健康的生活,提振市民的精气神,要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教育人、塑造人,形成既根植于传统优秀文化,又充满时代风貌的人文精神,构筑起全市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卢跃东表示,文化惠民要以赢取群众认同为根本,就要增强文化惠民凝聚力,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道德风尚。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就必须进一步提高建设标准、改进服务方式、推动管理创新,丰富免费开放内容,尽力设计出群众喜欢看、喜欢听、喜欢参与的文化活动。在满足市民的精神追求,为市民提供品位高雅、形式丰富的精神食粮,将健康的、高雅的文化种子播撒到各个角落。

  目前,该市已初步建成了市、镇、村、户四级文化服务阵地和网络。市一级主要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以及体育馆、大剧院等一大批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和设施;镇级有以文化中心、图书分馆和文化广场为主的基层文化设施;村级文化中心、文化茶馆和文化示范户则是桐乡市公共文化服务得以延伸的强大基石。

“文化惠民”实现双赢局面

  “文化惠民”实施后,效果不错,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该如何进一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使送下去的文化,真正符合群众的所想所需,开创双赢局面?桐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吴利民表示,下一步,桐乡将从以下方面着手,以实现“文化惠民”的双赢局面。

  在这方面,吴利民提出了五个“双”:一是落实政府主体和群众主体的“双主体”。首先要明确政府的责任主体,负责组织发动和引导群众。同时要瞄准群众的需求,对于群众而言,进行文化消费面临着“硬门槛”和“软门槛”。“硬门槛”是指文化场所过于高端、票价过于昂贵;“软门槛”则是指一些现代艺术形式与普通百姓的需求难以对接,比如芭蕾舞、交响乐、歌剧等高雅艺术形式未必适合所有人的胃口。如何找到政府与群众之间的平衡点还需要一条畅通的沟通渠道。否则,到最后的情况是,政府出力不讨好,百姓心里不感激。

  二是要建立文化活动阵地和思想教育阵地的“双阵地”。文化惠民工程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惠及群众多,通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建立文化活动阵地,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通过“文化惠民”工程,要增强群众对党委、政府的凝聚力、认同感和归宿感,营造团结和谐氛围,激发进取向上动力。

  三是要采取送文化和种文化相结合的“双形式”。从送文化下乡,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这都属于引导群众的文化需求,而种文化,就是要让群众自行组织、挖掘文化特色,形成一村一品、一社区一品、一企业一品,持续开展自发性的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生活。

  四是确立政府投入和社会参与的“双驱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离不开政府投入,同时,也要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社会热心人士兴办公益文化设施,赞助和捐赠公益文化事业,充分吸纳各方资金加快文化建设。

  五是要建立政府考核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双体系”。文化惠民是一项民生工程,要将文化建设列为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文化民生考核体系,将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确定为量化指标和均等化指标,形成科学的绩效评估和考核体系,尤其要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效果跟踪反馈、群众文化诉求表达、重大文化项目社会听证咨询等制度,使文化惠民真正落到实处。同时要建立人才培养体系,调动文化工作者写手多出作品、出好作品、出精作品。通过专业拔尖、成绩突出、文艺名家和学科带头人等领军人物吸引骨干人才、后备人才,建立人才团队,以此带动和促进整个文化人才队伍成长。

  4月20日,桐乡启动文体活力提升工程。图为现场观众。 李晟中 摄

  教太极送健康。图为濮院镇武术协会会长吕银根为当地100多名太极拳爱好者传授太极拳技。 瞿敬颖 廖陈霞 摄

  由桐乡市文化局、河山镇党委和《今日桐乡》联合主办的“文化惠民工程暨市排舞训练营”活动,深受群众欢迎。 岑军 摄

  桐乡市文体活力提升工程启动仪式演出现场。 徐炜焘 摄

  全民运动会在乡镇。   4月21日,乌镇镇举行第二届全民运动会。全镇28支代表队、近1500名运动员参加。 徐炜焘 摄

  陈洪标 王亚

  周芸  金珏


浙江日报 科学发展在浙江 f0020 桐乡“文化惠民”为幸福加码 2012-06-06 浙江日报2012-06-0600006;浙江日报2012-06-0600001;浙江日报2012-06-0600005;浙江日报2012-06-0600002;浙江日报2012-06-0600017;浙江日报2012-06-0600009;浙江日报2012-06-0600010;浙江日报2012-06-0600018;浙江日报2012-06-0600007;浙江日报2012-06-0600015;浙江日报2012-06-0600021;浙江日报2012-06-0600003;浙江日报2012-06-0600014;浙江日报2012-06-0600016;浙江日报2012-06-0600004;浙江日报2012-06-0600008;浙江日报2012-06-0600012;浙江日报2012-06-0600024;浙江日报2012-06-0600026;浙江日报2012-06-0600013;浙江日报2012-06-0600022;浙江日报2012-06-0600027;浙江日报2012-06-0600011;浙江日报2012-06-0600020;浙江日报2012-06-0600025;浙江日报2012-06-0600028;浙江日报2012-06-0600023;浙江日报2012-06-0600019 2 2012年06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