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全国海水淡化工作会议在浙召开

赵洪祝与解振华会前座谈

  本报萧山6月4日电 (记者 金波 胡丹 通讯员 朱宁) 今天,全国海水淡化工作会议在杭州市萧山区召开。

  6月3日下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与前来出席会议的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座谈。副省长陈加元参加座谈。

  赵洪祝感谢国家发改委长期以来对浙江工作的大力支持。他指出,我省正在大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我们新一轮发展的因素之一。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对缓解我省沿海缺水地区和海岛水资源短缺状况、保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战略意义。我们要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将海水淡化处理与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统筹规划,依靠科技,集约开发,推动海水淡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解振华指出,海水淡化是增加淡水供应的开源之举,是水资源的重要补充和战略储备。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我们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大力推动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提高工程技术水平、培育海水淡化产业基地等重点工作。浙江省在海水淡化处理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已有很好经验。希望浙江省再接再厉,带头示范,在大力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中有效培育海水淡化产业。

  会上,解振华讲话,陈加元致辞。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据了解,“十一五”以来,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迅速,海水淡化装置能力由2005年的不足5万吨/日,增加到目前的66万吨/日,海水淡化成本逐步下降至5-6元/立方米,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浙江是中国海水利用领域科研实力最雄厚的地区之一。目前我省已有19所涉海院校、13所涉海科研院所、4个国家级海洋研发中心以及15个海洋科技创新平台,直接从事海洋科技研究的科技人员达1.32万人。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承担了国家千吨级到万吨级的全部反渗透海水淡化示范工程。截至2011年底,我省海水淡化总产水能力已达到11万吨/日,约为“十五”末的12.6倍,约占全国总产能的16%。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十二五”期间,我国海水淡化能力将达到220-260万吨/日;海水淡化原材料、装备制造自主创新率达到70%以上;建立较为完善的海水淡化产业链,关键技术、装备、材料研发和制造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会后,代表们参观了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并将考察舟山六横岛海水淡化工程。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全国海水淡化工作会议在浙召开 2012-06-05 2582382 2 2012年06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