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2版:专版

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升级的“新昌样本”

  新昌是浙江省的山区小县,可小县的科技实力却不可小觑:

  去年,该县的新产品产值率达到45.5%,是全省的2.1倍;

  去年,该县专利申请量达2726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达660件,列全省各县(市)首位;

  到目前,全县拥有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29家,走在全省县(市)前列。

  在浙江省经信委开展的全省各县(市、区)工业经济活力评价研究中,新昌创新力排名高居全省第一。

  一个以山水风光见长的山区小县,何以能有如此强大的科技实力,而引来众人瞩目?

  且听新昌县领导一直都在强调的一句话:“资源不足科技补,区位不足服务补,小县构筑大科技。”答案也许就在其中。

  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升级的“新昌样本”

资源不足科技补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昌县红红火火的“科技创新”热潮,是被“逼”出来的。

  说“逼”,是因为新昌首先要面对的“八山半水分半田”这一地理环境,决定了发展工业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

  诚然,这里山好、水好、风光好,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并成为众多导演眼中十分理想的影视拍摄基地。

  但对于发展工业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劣势。大力发展工业,需要土地;土地哪里来?这是新昌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

  说“逼”,更是因为在摸索中不断成长的新昌工业,过去同样存在着低质、粗放、高能耗等问题,金融危机发生之后,融资困难、经营成本高、市场萎缩等不利因素,同样深深困扰着新昌。

  要发展经济,提升竞争力,必须走创新发展的道路!为此,新昌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因势而为,及时提出了“资源不足科技补,区位不足服务补”的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创新工作机制,加快成果转化,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以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

  科技这剂“良药”,很快见到了效果。依靠科技创新,新昌不但摘掉了“全省17个次贫县之一”的“帽子”,还一跃而为“全国百强县”。而在金融危机肆虐之时,他们借助科技的力量,又一次成功地化“危”为“机”。新昌的众多实体企业坚守主业,注重科技创新,不仅没有萎缩,反而逆势飞扬,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连续多年来,全县工业企业平均利润率一直超过10%。2011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30.72亿元,同比增长19.2%,利润50.98亿元,增长18.67%。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新昌企业的平均利润率高于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的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平均利润率3.84%。

  与此同时,凭借科技之力,新昌县打造出一个个国内国际行业地位显著的“隐形冠军”、“单打冠军”:摩托车汽车轮毂产量全球第一;空调四通换向阀产量全球第一;维生素E产量占全球的50%左右。还成功创建中国轴承之乡、国家科技兴贸(生物医药)基地、省级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产值超亿元企业从27家增加到54家,上市企业增加到6家,一批重点成长型企业和创新型苗子企业快速发展,以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为重点的“2+X”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区位不足服务补

  缺乏区位优势,是新昌的另一个“先天不足”。

  没有了区位优势,企业的运输成本、采购成本、销售成本等都比别的地方明显增加。因此,大力开展科技创新,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成了新昌人的一个共识。

  新昌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通过宣传引导、政策扶持、提升服务等方式,为企业科技创新、投资新兴产业,提供更为高效的服务。

  ——政府政策扶持。

  该县充分发挥科技投入的杠杆作用,引导和带动全社会投身科技创新创业,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创业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导向目录,明确优先发展生物医药和先进装备制造两大优势产业,积极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文化创意等若干潜力产业。与之配套的是,县财政每年安排1.5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

  ——提升服务层次。

  各级政府部门增强服务意识,深入企业上门服务,对企业的专利咨询及需求进行针对性帮扶,为企业提供快速、高效的专业化服务。组建服务团,在行政审批提速、要素保障服务、项目建设服务等方面提供组团服务。

  ——搭建创新平台。

  坚持政府搭台、企业自主的工作主线,加快平台建设。成功创建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2家、省级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1个。目前全县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已达91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32个。这些平台,成了企业科技创新的新引擎。

  ——实施人才战略。

  新昌县制定出台了促进人才创新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高层次和紧缺人才的引进、培养、管理和奖励,特别是在住房保障方面,推出了发放安家补贴和购房货币化的补助办法,鼓励和引导企业建设“专家群、硕士楼、学士楼”等“筑巢引凤”工程,吸引人才、聚集人才、留住人才。重视人才引进工作,举办好“人才峰会”、“科技周”等科技人才洽谈活动,多次组团赴北京、上海、西安等地招揽人才。2011年,全县共引进和培养本科、中级职称及以上人才1322名,其中1人入选省千人计划,目前全县已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近5万名,万人拥有量达到1141人。全县6个博士后工作站,集聚了全球各行业顶尖的研发团队和专家,他们成为新昌做稳实业、做专主业的智囊团,为新昌企业做精做强量身裁制了厚厚的棉袄防御寒冬。

  ——建立专利激励机制。

  建立完善知识产权激励政策,县财政对专利申请和授权分别给予奖励,激发单位或个人申请专利的积极性。组织开展“发明创新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专题活动。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的培育力度,充分发挥各级专利示范企业的辐射作用,全县已累计培育各级专利示范企业59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1家。2011年,该县专利申请量达2726件,同比增长65.9%,其中申请发明专利660件,同比增长65.8%,通过PCT申请国外发明专利15件,发明专利申请量列全省各县(市)首位。专利授权量达1387件,同比增长9.4%,其中授权发明专利77件,同比增长60.4%。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2000件,创历史新高。

小县筑起大科技

  新昌县实施“资源不足科技补,区位不足服务补”,最终实现了“小县构筑大科技”的目标。近年来,该县获得了全国第一批“科技工作先进县”、第一批“科技进步先进县”,浙江省第一批“科技强县”、绍兴市第一个“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等一项又一项荣誉称号。

  新昌的科技综合实力呈跨越式发展的态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高新技术产业阵容强大。

  近年来,新昌县坚持以传统产业高新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目标,着力抓好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极大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目前,全县已拥有29家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4个国家级产业基地、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及6家上市公司、3家国家创新型企业、8家省级创新型企业,初步形成了以先进装备制造和生物医药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其中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生物医药成为全国重要的维生素生产出口基地、国家火炬计划和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高新园区被商务部和科技部认定为维生素及其衍生物科技兴贸创新基地,轴承产业成为国内重要的中小成套轴承生产出口基地和“中国轴承之乡”,获批县级首家国家级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以生物医药、新型纺织机械、精密轴承及专用装备、制冷元器件和汽车零部件等五大先进制造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新产品产值率全省领先。

  新产品的产值率,是衡量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依据。5年来,新昌县共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425项,其中国家级新产品22项;获市级以上科学技术奖69项。2011年,全县实现新产品产值199.8亿元,新产品产值率达到45.5%,是全省(22%)的2.1倍,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战略性新兴产业风生水起。

  发展科技含量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新昌越来越多企业家的共识,新兴产业让新昌工业展现全新的格局和活力。目前,新昌县战略新兴产业投资风生水起,形势喜人。据统计,2011年,新昌县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50亿元,实现产值152.56亿元,增长22.7%。

  在生物医药方面,新和成、京新药业等企业新上马10亿元项目,落实了国邦医药投资6亿元的制剂项目;在先进装备制造方面,投资55亿元的万丰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项目以及投资19亿元的日发先进纺机和精密机床项目有序推进;在文化创意方面,达利丝绸文化生态园成为4A级旅游景区和全省工业旅游示范区,美盛动漫创意园建设正全力推进,并洽谈引进了全球第二大毛绒玩具服饰企业的研发设计总部。而三花集团的新型能源碟式太阳能系统一旦研发成功,用于空调制冷系统,理论上讲每年节省的电量是三个三峡水电站的总电量。

  ——重大科技项目不断实施。

  近年来,新昌县坚持以项目为载体,认真组织实施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有效解决了一批制约主导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

  2007年以来,全县共实施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151项,填补了国内外一系列技术空白,有力推动了企业的创新发展。其中,新昌制药厂研制开发的盐酸万古霉素等4只新产品,荣获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新和成公司组织实施的“脂溶性维生素及类胡萝卜素的绿色合成新工艺及产业化”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相关技术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8项;万丰奥特自主研发的“轻合金铸造自动化装备”项目,将工业机器人引入轻合金铸造行业,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柔性化浇铸,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产品质量,使公司主营业务汽车零部件实现行业全球领跑。

  在新昌县,科技创新,正越来越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涌现了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

  三花集团,通过研制开发环保、节能电磁膨胀阀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制冷自控元器件系列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企业实力,已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制冷、空调自控元器件生产基地。同星光电,投入4000万元成功研制了光纤阵列基板等先进电子产品,打破了该技术被国外厂商长期垄断的局面,填补了国内空白,同时也被列为浙江省重大专项,获得科技部国家创新基金支持。天时光电,则从成立之初就着眼于创新发展,短短2年多时间就已拥有4条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和检测设备。绍兴汉纳机电设备有限公司与英国密麦特海德公司于最近达成一项股权战略投资协议,英国密麦特海德公司将为汉纳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年产20万套数控机床精密检测部件建设项目投资1500万元人民币,他们看中的,正是这家企业的科技创新理念和发展潜能。

  科技创新,提升的是一个企业的科技竞争力,以此提升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科技竞争力。目前,科技创新已成为新昌经济转型发展、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成为支撑新昌经济发展的一个实实在在的保证。


浙江日报 专版 00022 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升级的“新昌样本” 2012-06-05 浙江日报2012-06-0500007;浙江日报2012-06-0500008;浙江日报2012-06-0500011;浙江日报2012-06-0500012;浙江日报2012-06-0500009 2 2012年06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