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美丽乡村·城乡通道

看,西红柿红了

一部苍南农民电影与它的现实传奇

  眼下,正是番茄收获的好时节。温州苍南灵溪镇郭家车村番茄种植大户李悌晓家的大棚里,长出了又大又红的番茄——这并不稀奇。可就在上个月,李家的大棚里还“长”出了一部电影,就叫十里八乡直喊“稀奇”了。

  李伟、李立,两个“80后”,苍南农民的后代,他们筹资130万元投拍了自己的第一部数字电影,电影的名字就叫《西红柿红了》,刚刚在这里完成拍摄,现正在北京进行紧张的后期制作,预计今年8月在苍南首映。电影镜头对准的,是苍南大地上2万多亩的番茄,还有那些为了番茄辛苦劳作的种植户。男主角的原型,就是李立的表叔,种了十多年番茄的李悌晓。

  两个年轻人说,任何好的电影故事,都来源于生活。于是,这部农村题材电影描述的故事,暗含了苍南番茄产业发展的现实路径。苍南的西红柿,就这样“红了”。

一车烂果伤心事

  电影故事:

  李先孝和李先淳是年龄、性格都相差很大的兄弟俩,他们一直生活在郭家村,以务农为生。一天,两人拉着一车刚收获的西红柿去上海卖。刚进市场,菜商们就被新鲜红艳的西红柿吸引了,大家纷纷开价,李家兄弟很高兴。可是一把菜筐搬下来,菜商们就发现很多压在下面的西红柿已经烂掉了。李家兄弟傻了眼。

  回到苍南,李先孝矢志不渝还要种番茄,而李先淳心灰意冷,想要把土地租给别人,不再务农。李先孝顶住各种压力,在县里农技人员和大学生村官阿雪的帮助下,开始种植新品种“硬果”。

  现实传奇:

  苍南县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番茄种植,至1990年全县种植面积为600多亩,以露地种植为主。2000年开始,苍南设施番茄快速发展,逐步替代露地种植。今年,苍南全县大棚番茄种植面积飞速发展到2万亩,成为省内首屈一指的番茄种植基地。

  苍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使得番茄上市时间夹在南北产区的空档中,打了一个时间差。今年苍南西红柿亩产达到4000公斤,平均单价每公斤3.8元,预计亩产值可达1.5万元,最高亩产值达3万元。

  苍南县农业站站长林辉告诉记者,就像电影中展现的一样,苍南番茄种植的飞速发展,优良品种的选择与推广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年以前,苍南人种植的番茄品种大多为国产品种“上海合作903”,生长周期短、采摘期集中,但商品性差、不耐贮运,不利于开拓上海、杭州市场。“烂了一车西红柿”的不仅仅是电影故事,也是当时包括李悌晓在内的许多种植户们的亲身经历。

“硬果”掀起的风波

  电影故事:

  运货车回到县里,李家兄弟见县政府礼堂张灯结彩召开“为农先进”的表彰会,李先淳跳下汽车就直冲了过去,一把抓住了年轻村官阿雪的领子。他想问个明白,为农,就是推广普及种植两三天就烂掉的番茄吗?

  县领导把村官阿雪和农机站技术人员莫白叫到了一边,又给农业局局长下了死命令,一定要查明究竟,为农民挽回损失。阿雪和莫白看着李家兄弟,也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莫白惭愧地把刚刚接受表彰时带上的红花摘了下来。

  阿雪和莫白去外省参加农博会,找到了适合本地的优良品种。他们拍回了大量的农博会视频,组织大家在村委会会议室收看,没想到没有几个人来。只有李先孝说,我支持你们,咱们这里的土地适合种“硬果”,别人不种,我种!

  现实传奇:

  2003年,苍南引进了以色列海泽拉FA-516番茄品种。这种番茄果型好、硬度高、耐贮运,这也就是电影里承载了李先孝“翻身”希望的“硬果”。就这样,在苍南的土地上,国外优良品种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以前苍南西红柿只有山东西红柿价格的一半。可现在我们能在上海、哈尔滨、乌鲁木齐、深圳这些东西南北的市场上拿到国内一流的价格。”林辉说。

  2005年,苍南县农业局决定在番茄种植户中大面积推广国外优良品种。但是推广伊始,就碰到了难题:新品种的成本远远高于老品种。种一亩地,用“上海合作903”的种子成本是10元钱左右,可用国外的“硬果”品种,一亩地种子要700元。农民让这差价吓住了,一时很难推广。

  怎么办呢?农业部门决定自己来做这个示范的“大户”。2005年,苍南县农业站在郭家车村附近的河口叶村开始了示范,50亩地全部种上了“硬果”。林辉和技术员们,就跟电影里的李先孝一样,没白天黑夜地蹲在了大棚里。他们耐心地进行良种选择、技术支持、示范推广,越来越多的农民看这里的西红柿长得喜人,来学习取经,终于将优良品种推广开来,得到了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省农业厅的肯定。

不卖皮鞋爱番茄

  电影故事:

  李先淳的未婚妻黄妮一家得知李家的西红柿全都烂在了上海,开始阻止黄妮和先淳见面。

  黄妮的母亲说,除非看见李先淳真的出息了——要不想办法进工厂,要不想办法做生意,否则,就不同意女儿再和“赔本儿”的农民谈婚事。因此,李先淳与哥哥李先孝为了是否租出土地,产生了争执。

  经历了激烈的情感波折,李先淳最终决定,支持大哥把西红柿种下去。故事的结尾,皆大欢喜,西红柿红了,李先淳也娶到了黄妮。

  现实传奇:

  电影的原型李悌晓算是传统的种植户,年近五十,种了近20亩番茄大棚。其实,现在苍南大棚番茄的种植户基本上是35岁到45岁的青壮年。充满活力的年轻种植户,让苍南大棚番茄种植面积以每年20%~30%的速度扩增。

  有意思的是,在苍南,与水稻种植户相比,番茄种植户的平均年龄小了15岁左右。“这些大户年轻,对于新技术接受快,舍得投入,他们还会自发去外地参观学习。”林辉说。

  苍南马站片区,也有大片番茄种植。这里的种植大户董建成、董建让,原是从土地上走出去经商的农民,在广州、深圳做皮鞋生意。这几年皮鞋生意不好,他们转而回乡,看中大棚番茄的市场前景。在“世界菜都”山东寿光举行的各种农博会和蔬菜博览会上,也常常能看到苍南农户的身影,跟电影里的故事一样,他们舍得本钱去学习前沿技术。

  番茄种植的产业化,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实现了蓬勃发展。今天,苍南县已成立了80多家蔬菜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达6000多人,基本实现产品分级包装及商品化处理上市,并向品牌化迈进。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城乡通道 00019 看,西红柿红了 2012-06-05 浙江日报2012-06-0500011;浙江日报2012-06-0500012;浙江日报2012-06-0500013;2457999 2 2012年06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