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美丽乡村·寻找童年

三代人的礼物

——来自童话家园云和的六一节故事

  童话家园在哪里?每到六一儿童节,孩子和成人都会发问。

  在互联网上搜索,最先跳出来的,不是安徒生的故乡丹麦,也不是格林兄弟的故乡德国,而是云和——一个位于浙江西南山区的县城。

  把云和与童话放在一起,不无道理,因为这里源源不断地生产出各式木制玩具,给全世界带去欢笑、色彩和想象;把云和与家园放在一起,也有理有据,因为从卫星俯瞰星球,它和西双版纳是中国境内浓度最深的绿色板块,是我们可以信赖和依靠的绿色家园。

  不过,再多的举例也抵不过云和人自己的演绎。初夏时节,就有这样三位云和人,精心准备了儿童节的礼物,或奇妙,或质朴,或现代,但总和童话有关,和家园有关。

鸳鸯碓:爷爷的礼物

  66岁的爷爷陈惠民手托着一个鸳鸯碓,和老伴从云和县城来到上海的儿子家。大巴、高铁、出租车,5个多小时的路程中,他们心里洋溢着期待。

  未进家门,他们就收到了来自6岁小孙女的吻。孙女叫陈不染,嘴里还含着糖,这个吻对于二老来说格外纯粹而甜蜜,充满喜悦和幸福。

  爷爷骄傲地把鸳鸯碓拿给不染,这是他专门为她做的礼物。不染好奇地接过,这是一个像跷跷板一样的木质玩具,她用手指轻按其中的一端,白绿相间的风车便神奇地转动起来,她把脸凑近,细细的微风让她“格格格”地笑了起来。

  不染不明白风车转动依靠的物理学原理,她也不了解爷爷为此画了近百张图纸,她更不知道这个小物件已经注册了专利。不过,她很清楚地知道,这是爷爷从云和带来的玩具,和商场里卖的玩具相比,是那么特别。她目不转睛,似乎在琢磨这其中的奥秘。

  看着孙女憨态可掬的样子,陈惠民也忍不住开怀大笑,一反平日的沉静。

  陈惠民曾是县图书馆馆长,在静谧的图书馆里工作了二十余年。白墙粉壁、曲径通幽、花园小品……他主持设计了这个精致的图书馆,并扩充馆藏数目、开设“玩具文化研究室”,服务当地的玩具产业,打造出了一座国家级图书馆,所有云和人为此备感自豪。

  相比他的工作,陈惠民自己的故事也许极少人知道。他从北大来到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县城时,犹如爱丽丝漫游仙境,坠落黑咕隆咚的树洞,跌入到一个畲乡生产队;他有在海拔1200米的冰雪雾凇峡谷教书的经历,身边只有大山密林,他不知与谁交流。

  不过,这里也是他的桃花源,因为他觉得踏实和心安。

  “带蜜的山花”,陈惠民这样形容他的第二故乡云和。他不止一次地在日记里描写飞翔于蓝天的鹰、畅游于溪涧的鱼和怒放于山谷的岸芷汀兰,也把它们融化在一个个童话故事里,和儿子女儿带着想象力一起在大山里奔跑。

  两个孩子虽然在山窝窝里出生成长,但这点并没有阻碍他们发展——儿子海韵在一家外资企业从事科研,女儿敏捷在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儿童文学,也许他们的记忆深处,都深深刻下了童话世界的真善美,在任何地方都会让希望发芽、开花。

  “简单的东西蕴藏了奥秘,有心探索的人才能体会其中的乐趣。”如今,面对活泼可爱的孙女,陈惠民选择了玩具这种沟通方式向她传递自己的人生感悟。

  等不染长大的时候,也许不知道玩具的做法,但那种探索和想象的乐趣,带着爷爷和爸爸在云和这个童话世界的故事,会一直留在她的记忆里。

木陀螺:爸爸的礼物

  “80后”何可风风火火地走进办公室,办公桌上的木陀螺立刻吸引了他的注意力——简单的造型,外表涂上了一层亮色的漆。对于已是云和木制玩具企业总经理的何可来说,这个产品不够新颖、不够有趣,但对于父亲口中的“可儿”来说,他领会到了其中含义。

  这颗木陀螺是父亲亲手做的,和小学时给他做的那颗一模一样。那时,他央求在玩具厂工作的父亲何式明给他做个礼物,父亲就给了他这个。虽然那时木陀螺很常见,但他的这个用料考究,颜色鲜艳,让他在伙伴中出尽了风头。

  也许,父亲希望自己能够脱颖而出,像当时的木陀螺一样,有自己的特色。何可这样想。

  何式明的办公室就在何可的旁边,二十年前他创建了这家木制玩具厂,和大大小小的700多家木玩企业一起,在总面积不到1000平方公里的浙西南山区里扎根生存,形成中国乃至亚太地区最大的木制玩具生产集聚地。

  在何式明看来,做木制玩具除了需要具有更多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童心外,更多的,是辛勤的劳动。彻夜明亮的厂房灯光和隆隆开动的机器是他脑中最鲜活的记忆,虽然疲惫,但掩不住期盼——用自己的双手,实实在在打造出更好的生活。

  何式明希望与这有关的一切,自己的儿子都能学习和领悟到。“生产童话,但做的是辛苦活”,这是他这一代“木玩人”成功的经验。

  所以,当2000年何可高中毕业提出要在父亲的工厂里干活时,他碰上了一个苛刻的“老板”: 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在车间里当一个包装工人;包装得不熟练,工资也只按工作量计;买手机向父亲借了500元,这笔钱在当月的工资里就被扣除。

  不过,这都是何可羽翼渐满的必经之路。如今,父亲已经把企业管理的大权放心地交给了他,何可目前也做得游刃有余,还曾作为领头人之一,聚集起云和20多位年轻一代的木玩企业总经理,成立了一个“木头人俱乐部”,专门讨论木制玩具的发展方向。

  何可喜欢去公司顶楼的陈列室,那里摆放着琳琅满目的玩具,也是父亲打拼了这么多年的成果。里面有一个叫“旋风车”的玩具,他把它放在了最醒目的位置,那是1997年父亲的设计,两年时间就被订出15万套,还引得云和其他木玩企业竞相模仿,现在仍有工厂在生产。

  他心里明白,这是属于父亲的骄傲,而他要将手中的这颗陀螺不停地转下去,转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木玩》:儿子的礼物

  30岁的云和人张奕在QQ上给父亲张达武发了一个链接。只要轻轻点击,就能打开他给父亲精心制作的礼物,张奕紧盯着电脑屏幕,等待着回复。

  十分钟后,他的手机响了。“很不错嘛!”电话那头传来张达武的声音,他想让儿子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兴奋:“把我们云和的故事拍成电影啦!”

  父亲的首肯是对张奕莫大的鼓舞,他的团队紧接着就把这部叫做《木玩》的微电影放上了视频网站,九分钟的故事在两天后就创下网站单部原创电影15万点击率的记录。

  张奕在上海一家港资的传媒公司做策划工作,每天,无数的点子和想法在他脑子里盘旋,独特的创意让他成为核心策划人员之一。张奕觉得这和父亲分不开——小时候父亲就会带他去看各式古民居,把神话故事演绎得活灵活现;在玩具种类还不多的时候,父亲总会为他买来当时最流行动画片的玩具;当他拿着两个木偶自编各种各样的故事时,父亲总会坐在旁边静静地听他讲完。

  在张奕眼里,虽然生活在小县城,但父亲带给他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如今,当他准备和好友拍一部关于家乡的微电影时,灵感就源源不断,一口气写成了剧本。

  他把穿越、悬疑、青春等流行元素放入,设置了这样一个故事:年轻的开锁匠应一个梦幻女孩的要求开始打制一把钥匙,为的是走进古宅。经过几天的苦思冥想和反复试验后,钥匙终于成形,但就在此时,他看到一份十年前的报纸,里面的故事和他刚刚经历的完全相同。古宅大门开启的时候,故事戛然而止。

  古宅里是什么?这个女孩是谁?……网友纷纷来找他。他像是和观众在做游戏:抛出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让大家来想象故事的情节,一段时间后,他将故事续拍,和观众比拼一下想象力。张奕已经为续集定下了名字,叫《温暖》,不过情节却每天随着他层出不穷的想法在改变。

  “用最简单的方式达到最好的效果”,张奕享受着这样游戏般的乐趣,每天都在增加的跟帖让他颇有成就感,他的家乡“云和”也成了网友热搜的地点。

  父亲很欣慰,因为他看懂了儿子真正的用心:电影里的木结构古宅象征着云和的木玩制造业,制钥匙开锁则代表着云和人的努力和智慧,还有云和的解放街、图书馆、神龙摆尾玩具等等。他明白这部电影不仅是儿子给他的礼物,更是儿子给家乡的礼物,在轻松的陈述后是充满感情的表达。

  父子俩约定,新片快要出炉的时候,父亲还是第一位观众,张奕的现代叙述若能通过这位前辈的检验,应该不会差。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寻找童年 00018 三代人的礼物 2012-06-05 浙江日报2012-06-0500010;浙江日报2012-06-0500012;浙江日报2012-06-0500014;2578562 2 2012年06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