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1版:美丽乡村·蓝色家园

听,大海的故事

宁海小学生办起“海洋博物馆”——

通讯员 陈云松 王家法
本报记者 陈醉
挖空的海螺壳贴近耳边,就能听到海浪的声音。
小时候,生长在海边的孩子总是这样拿着海螺壳、赤着脚,嬉戏玩耍。一颗海螺壳可能是一段童年、一个故事,也可能是一片海洋的记忆。在宁海长街镇中心小学一个100平方米的房间里,就有许多这样的“海螺壳”。
吹成球状像刺猬一样的河豚、色彩艳丽的海星和珊瑚、戚继光时代发明的海洋劳作工具“脚撑船”……只见,几百件形态各异的贝壳,近百件不同科目的海生动物标本,还有数十件各具特色的珊瑚和渔民劳作时的工具,都被精心地布置在蓝丝绒铺面的桌子上。
在五(3)班的王璇小朋友眼里,他们建造的“海洋博物馆”是个童话城堡。她告诉我们,很多同学都是和大海一起长大的,但读书后,他们就离海洋远了。
“随着生活和劳作方式的改变,许多海洋文化逐步消亡,我们也觉得应该创造载体把他们保存下来,让下一代人好好学习和传承。”长街镇中心小学校长张志刚说。为此,学校还编印了海洋文化教材,在课程中渗透海洋文化知识。一年下来,孩子们对海洋生物的热情越来越高,今年4月,一个包括渔具、珊瑚、贝壳和海洋生物标本四大门类的小型海洋博物馆设想在“小脑袋瓜”里萌发了。
“海洋博物馆”,藏品哪里来?
一个青螺,一个珍珠螺,一个砗磲,就是王璇小朋友“贡献”出来的收藏。
王璇记得,有一年生日,舅舅很神秘地拿来一个盒子,这三种贝壳就静静地趴在上面。“第一眼看到就喜欢得不得了,这颗珍珠螺形状很规整,很难见到的。”
三颗螺就这样一直陪在王璇身边好几年,直到学校有了“海洋博物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蓝色家园 00021 听,大海的故事 2012-06-05 2578660 2 2012年06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