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1版:美丽乡村·蓝色家园

远航的日子

舟山虾峙渔民的随拍和感想,让我们看到了最真实、最美丽的海上风景

  “咔嚓”一声,殷雷江拿起相机,按下快门,很熟稔地来了个自拍。身后,是无边的大海,在黑夜中显得寂静而深远。同事正借着船灯看杂志,被闪光灯闪了眼,随即抛给殷雷江一句话:你又要发微博啊?

  这几天,名为“虾峙海上渔民文化基地”的微博在网络世界悄然走红。“分享图片”、“嘿,来张合影”、“在做渔具”……简单的话语,生动的图片,却让“粉丝”倍加关注和流连。这其中,就有殷雷江的功劳。

  殷雷江,舟山市普陀区虾峙镇渔民,20岁下海,今年31岁,现在舟山金海远洋渔业公司北太鱿钓船上做轮机工。那个时候,渔船正在北太平洋上航行。从舟山到北太渔场,船要开半个月左右。

  北太平洋位于亚洲和北美洲之间,介于赤道以北与极地附近之间。北至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连,包括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和黄海、东海及南海等边缘海。北太平洋渔业资源丰富,出产鱿鱼、鲱鱼、鳕鱼、金枪鱼、蟹等。每年的5月至11月,这里聚集着许多鱿钓船。渔民集聚于此,等待着一季的辛劳与丰收。

  途中,晨曦黄昏,艳阳雨雾,大海风情万种。但对讨生活的虾峙渔民而言,风景再美,也比不上家中的一杯小酒、几个小菜和温柔的眼神。离家在洋面上独自漂泊、等待收获的日子,寂寞而又孤苦。

  不过此刻,殷雷江黝黑的脸上,却是面带微笑的。他的笑容里,透着点点满足和兴奋。

  两年前,虾峙镇团委率先在部分近海船只物色青年渔民,打算组建船头摄影摄像小组,建立“海上渔民创作基地”。年轻、好学、有活力的殷雷江,被挑中了。去年,他从虾峙镇团委拿到一台佳能数码相机,从此爱上了海上摄影创作。

  而有了相机和微博的陪伴,殷雷江以及许多漂泊在海上的虾峙渔民,他们的生活不再单调,也少了许多焦躁的等待与牵挂。他们通过新浪、腾讯微博“虾峙海上渔民文化基地”,向家人、朋友传达着声声问候和思念,也把原生态的虾峙渔民生活文化,推送到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比脚下的海洋更宽广,回音也来得更动听。

  “悲催的洗澡是这么洗的,洗下来的水像鱿鱼喷过墨一样,不容易啊。”年轻的虾峙渔民,把渔民生活的艰辛,用轻松调侃的语言,活灵活现地展示了出来。“斩了,下酒菜!”这又是怎样豪放的一种渔民情怀。

  “海天一线的日出,染红了天边,微弱的阳光照在身上,风平浪静,显得特别的寂静,不知道此刻船长是否在思念相隔万里的家乡,还有他的女儿。”这是大洋那端,家乡儿女对海上行走者的牵挂。

  这些记录和诉说,在微博平台上实现了交融,也融化了虾峙渔民的心。而作为看客的我们,也看到了最美丽、最真实的海上风景。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蓝色家园 00021 远航的日子 2012-06-05 2451503 2 2012年06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