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人文

楠溪江畔 岭上人家

  县委报道组 叶圣义

  本报讯 林坑村、芙蓉村、屿北村、茶园坑……楠溪江畔,散落着200多个古村落,这些村落均有千年历史,每年以其特有的古民居风格和悠久的文化吸引着游客前来观光。

  地处永嘉大楠溪上游的屿北村,被周围五座小山环绕,村落居中,如一朵盛开的莲花。村口小桥流水,卵石古道蜿蜒,高约2米的护村寨墙绕村一周。村里的建筑均为明末、清及民国风格,整体布置井然有序,民宅大多有自己的雅号,“乐德堂”、“轩贤堂”……匾牌林立,翰墨交辉,映射出当年永嘉耕读文化的风采。

  新世纪初,村里的有识之士就开始自发保护老民居,2004年,该村本来被规划成为水库的淹没区,在村民的努力和有关专家的呼吁下,当地政府取消了建水库的计划。当得知保护古村落的意见被采纳后,屿北村村民迸发出更大的文物保护热情。到现在,村民集资200余万元修缮古居,90多岁的老人汪吉仁一人就捐了12万元。古村保护和开发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屿北村共计已投资800多万元。

  岩头镇芙蓉村古建筑群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芙蓉村按“七星八斗”规划设计,意为天上星与地上人相对应。村中民宅大多系清代木质结构,以参差错落的屋顶,朴实素雅的形态,优美亲切的比例尺度,白墙青瓦的明快色调,构成村落和谐美。

  芙蓉古村外建新村,是岩头镇为保护古村而走出的一条成功“平衡路”。从2009年开始,岩头镇以“村外建新村、村内搞整饬”的方式,引导苍坡、芙蓉、岩头三大古村落的村民移居到新建的现代村,同时,对“清空”后的三个古村进行规划建设。这一方式化解了“要现代化”与“要古文化”的矛盾,引领古村落保护走上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芙蓉新村村口有一家“新村酒家”,老板陈贤豹今年35岁,在古村里只有70平方米的住房,2011年初入住新村后开起酒店,腾出古村的老房子给父母居住。现在全家不仅住得舒心,而且还依托古村的旅游客源,去年就有10来万元的收入。

  10年前,永嘉县为埭头村提供了300多万元资金,按照“修古如古”的原则,修复了村内的古宅古建筑,将村里近2000米的水泥路恢复成鹅卵石道路,把所有电缆管线地埋,安装太阳能路灯。同时,圈养全村牲畜,清理露天粪坑,建起了生态公厕和生活污水、垃圾处理池,引导村民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村里环境一变好,埭头农民很快就吃上“旅游饭”,从2003年开始,几乎家家户户都能参与到旅游服务中来,绿色生态意识也深入村民心中。在埭头村,村民提倡使用无磷洗衣粉、重提菜篮子,实行家禽家畜入园圈养、垃圾分类投放,使用低毒农药等。村委会还与村民签订环保责任书,奖优罚劣,形成了新的绿色文化。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6 楠溪江畔 岭上人家 2012-05-31 2453282 2 2012年05月3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