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专版

徐云:为中国影视剧生色增辉

  祖籍桐乡,成长于哈尔滨,加之四处跟组拍摄的经历,徐云的身上并没有多少南方人的特质,反而更多了几分北方人的豪爽。想到什么说什么,那些对于行业的爱和恨,对于国家的喜和忧,对于文化的思和解,毫无保留地倒出。时而皱眉、时而大笑、时而低落、时而振奋,在起伏的情绪间,流露出他对于中国影视业发展所倾注的片片真心和深深期望。

  作为制片人来说他是优秀的,他所带领的南广影视已收获了“飞天奖”、“五个一工程奖”、“牡丹奖”、“金鹰奖”等一系列分量颇重的电视剧奖项。但他更将自己视为一个负重前行的影视人,那是一份为中国影视剧呼吁呐喊的责任,一股传承文明创造价值的干劲,一种产业报国文化兴国的情怀。

  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东风劲吹,影视业的发展由此进入“一切皆有可能”的造梦时代。而在这一万种可能里,徐云渴望着中国电视剧,特别是由南广影视制作出品的电视剧,不仅可以在国际荧屏上亮相,更能在海外市场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让他所尊重并热爱的民族文化以影视剧为纽带,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印象·徐 云】

“一定要制作一流品质的影视剧,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别人负责。”

  在和徐云的对话中,他反复提及,他是幸运的。的确,这幸运首先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喜欢的事情。从浙江广电专科学校(浙江传媒学院前身)到南广影视公司,这是徐云的人生拐点。“那时候正参加一个中国电视节目交流年会,会后一哥们儿建议我往影视圈发展,正好学校的工作我也感觉不太适应,那就干脆直接‘下海’得了。”不喜欢按部就班的性格,让他更遵从真实的内心。杭州,成为他进入影视业的起点。而曾在浙江广电专科学校(浙江传媒学院前身)工作的背景,则为他的选择埋下了伏笔。

  1998年,徐云告别中规中矩的教育工作,激情满怀地投身彼时在中国大陆刚起步的影视业。同年10月,杭州南广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成立。在徐云看来,他的幸运还在于他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当时国家要求引进剧退出黄金档,这给大陆的影视企业发展创造了一个培育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的电视剧播放又从之前的节目交流制度变革为节目版权交易制度。”这样一来,电视剧就可以卖钱了,一个影视剧市场由此迅速形成。天时地利,徐云在进入影视业的初期,顺着潮流而上,一下子风生水起。

  细数南广影视制作公司成立十余年来所获得的奖项,堪称拿下了影视界的大满贯。从第一部戏曲代表作《红楼梦》开始,到后来的连续剧《五月槐花香》、《大工匠》、《东方》……十多部影视剧连获飞天奖、金鹰奖、牡丹奖、“五个一工程奖”等一系列全国影视大奖。在我国影视圈年产25000集电视剧,只面世7000集电视剧的残酷现实下,徐云带着南广影视突出重围,凭借其一部部精品力作,在业界树立了良好口碑,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比起那些沉于大海的作品,他无疑是幸运而又成功的。

  徐云说他很喜欢的一个名人是美国苹果公司前行政总裁史蒂夫·乔布斯,这位21世纪最伟大的企业管理者之一对他影响颇深。乔布斯曾说过,唯一真正获得满足的方法就是做你相信是伟大的工作,而唯一做伟大工作的方法是爱你所做的事。从相信到热爱再到满足,这不正是徐云从业路的真实写照么?在这个圈子里,最彰显你诚意的不过是为一部部文艺精品的面世,呕心沥血,倾尽其能。

  “我是以一个制作人的身份进到这个圈子里来的,制作好电视剧,这是我的本职,我不想让投资方的钱打水漂,更不想让观众对作品失望,而且我敢保证我们南广的电视剧一定是一流品质的。”这敢于担当和信心满满的背后,是徐云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他作为南广的负责人在编剧、作品、导演、演员等方面的精挑细选、严格把关。目前,他已邀约高满堂、刘星、石钟山、蓝小汐、唐国强、陈慧翎(中国台湾)等一批著名编剧、导演、表演艺术家,充实到“南广”的团队中来,以期不断迈向文化艺术表现的新高度。

“我尊重并热爱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它们应该得以再现,引起你我的共鸣。”

  在徐云位于杭州西溪创意园的办公室里,一张硕大的《东方》剧照,填满了他背后的一面墙,背靠着这样的一片场景,让他觉得踏实有劲。《东方》,是他作为制片人的代表作之一,是符合他心目中“好作品要鼓舞人心,展现伟大民族历史和文化底蕴”标准的一部电视剧,其中更饱含了一个男人的家国情怀。

  《东方》是中宣部确定的六部建党九十周年重点献礼剧,并入选中国电视剧产业20年百部优秀电视剧。它以史诗般的厚重品格,全景式地再现了中国人民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指引下,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光辉历程。作品在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艺术地还原了新中国历史巨变的一个东方奇迹。

  2011年,《东方》在央视一套首播时,创下了收视第一的好成绩,这对于一部主旋律的电视剧来说,实属不易。“电视剧《东方》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题材的开创性,丰富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艺术再现。它视角独特,反映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57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那一段特定时期的历史风貌,正好填补了影视剧在这段历史上的空白。这是一个创新。”徐云阐述道。

  《东方》的热播,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与拍摄树立了新标杆,成为建党90周年献礼剧的扛鼎之作。当前影视行业竞争很激烈,每年策划投拍的作品不计其数。要想从这么多的作品中脱颖而出、给观众带来新鲜的观赏感受,仅仅依靠名星大腕是不够的,形式创新和内容丰富是另一个制胜法宝。而徐云不仅具备了这种锐意创新的意识,更有他作为文化商人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影视剧为我们制作者带来经济回报的同时,更负载和传播着多元的精神和文化。这就促使我用一种瞻仰文化的目光来看待这个行业和我们的每一部片子。尽最大可能使每一部作品既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又不失艺术水准和思想内涵。”的确,在影视题材选择上,徐云大多比较倾向于选择主流价值观的作品。从《五月槐花香》到《大工匠》再到《东方》,虽然每一部作品视角不同,但都向观众传递着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这是一种常态的自觉,这种自觉源自我本身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尊重与热爱。”在徐云看来,这是他的追求,他的信仰,正如喜欢一件事情不一定要有理由。

“一个经济大国的文化发展若只有市场没有创新创造能力,那是非常令人担忧的。”

  没有人会否认,近十年来中国影视剧行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国家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进步亦备受瞩目。电视剧百花齐放、好戏连连,电影如火如荼、票房飙升,老百姓的娱乐休闲活动也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影像成为主流传播媒介的当下,中国影视行业正迎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然而泛娱乐化的大背景使得许多企业在追逐经济效益的同时,在社会效益的兼顾方面做得多有不足。

  与此同时,国内的影视文化市场还不断地受到来自国外影视剧的冲击和挑战。比如我们可以为一部《阿凡达》漏夜排队,我们会为十多年后重新制作成3D版的《泰坦尼克号》再进影院,我们会一直追一部美剧好几年直到完结篇……这些现状提醒着每一个从事文化行业的人:我们距离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对此,徐云感同身受,并渴望突破。他想从中挖掘出国内外影视文化产业存在着的差距。取长补短、查漏补缺,这是一个智者的人生信条。

  “《阿凡达》为什么这么火?这是一部拍了十年的片子,他们对电影从技术和表现形式上几近苛刻的追求,是不是更应该值得我们学习?虽然与国外相比,我们有一些政策体制上以及市场实情等方面的客观限制,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放弃创新创造、丢失文化内涵、追求形式主义等诸如此类恶习、弊端的借口。”当前,徐云和中国影视业一起面临着弥补短板、蓄谋蜕变的转型时期,而他的真性情和责任感,对于蜕变提升中的中国影视业来说,无疑也是一种幸运。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恰似一阵行业的春风,吹走那些行业发展的阴霾,更吹来鼓舞人心的希望。在徐云看来,这是党和政府为解决文化发展的滞后、文化的地位及其重要性的深刻提升等一些问题,所开出的一剂良方:“你发现没有,我们国家的政策里,提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句时,前面还加了一系列修饰语的,这就为我们文化产业接下来要怎么发展,怎么繁荣,明确了具体的方向,让我们可以有的放矢。”

  与其说徐云是一个成功睿智的影视企业家,倒不如说他是一个以责任为笔、用灵魂创作的影视行者,他正以他独特的步调在影视这方领域走得从容自若。“企业成长和一个人的成长很相似,能健康长命就是最难得的,顺其自然最好。”谈及未来,徐云的心里还有一个“走出去”的梦。他希望国家能出台一些具体的优惠政策,给予像南广这样的中小型影视公司一些“走出去”的机会,让他们拿着引以为傲的影视精品,到国外去接受“考验”。

  其实这么多年来,在我们向国外输出的数以万计的“中国制造”的商品中,衣服鞋帽类的最多,文化产品最少,而这恰恰是一个民族的核心灵魂所在。也许正因为此,在徐云的心里才会有一种强烈的念头,可以有一天能走向国际的舞台。那是一份成功的荣耀,更是中国文化真正繁荣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前提是我们要拍更多更好的作品,一个国家的文化强国之路还是要从苦练内功开始”,徐云严肃地补充道。

  文/张晨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1 徐云:为中国影视剧生色增辉 2012-05-22 浙江日报2012-05-2200007;浙江日报2012-05-2200011;浙江日报2012-05-2200010;浙江日报2012-05-2200014;浙江日报2012-05-2200019;浙江日报2012-05-2200022 2 2012年05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