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美丽乡村·延伸阅读

突破周期性陷阱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4月份经济数据显示,4月份CPI上涨3.4%,农产品依旧是通胀主要推手,鲜菜价格上涨高达27.8%。“白菜卖出猪肉价”、“吃不起番茄,来吃蛋炒蛋吧”,引发百姓各种调侃。

  业界人士分析,今年蔬菜市场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受春节较早影响,蔬菜价格的高点较去年提前十天左右;二是受南方持续低温阴雨寡照和北方初春寒冷的天气影响,蔬菜价格下降时间推迟,下降幅度较去年较小;在价格高点提前到来和下行拐点延后的同时,国内两次上调油价,增加了蔬菜的运输成本,对菜价同比上涨起到了助推作用。

  而在蔬菜产业链中,获取市场行情最为滞后的是处于生产端的农民。农民与消费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个别蔬菜品种产量极易出现“大小年”,从而陷入农业周期性陷阱。

  由于农民单户经营,缺乏定价能力,因此他们的信息来源于经销商以及终端消费市场的定价。虽然近些年专业合作社、订单农业有了很大发展,但农户种菜相对于全国的大市场而言,仍属于小农生产。菜价由消费端决定而不是由生产端决定的现实,造成种植户只能被动地接受全国大市场形成的价格。但菜价的涨落传导到生产端的农民,往往有个较长过程。

  就农民生产而言,除去特色农产品种植地较为集中外,大众菜的种植范围非常广泛。但是单户农民用于种菜的土地有限,而且大多依据往年的经验来决定下一个生产周期的种植品种,不同蔬菜品种之间会相互争地,出现某种蔬菜产量大增而其他品种产量下降的局面,表现在消费市场上就是菜价有涨有落、急涨急落、大起大落。

  有专家建议,应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通过增加单产,提高人工、资源的使用效率来降低成本,同时保证菜农的收益空间。针对农民信息滞后的弊端,地方政府应运用自身和农业部门的信息优势,科学预测供需状况,及时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防止菜价大涨之后出现大落。

  因为某种蔬菜价格大涨后农户往往会跟风种植,价格下跌后又会在下一个生产周期改种其他蔬菜,菜价由此会陷入忽起忽落的怪圈。为减少农民的种植风险,还应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公司+基地+农户”等新型生产组织形式,提前锁定价格。

  此外,发展农超对接等产销直供方式,建立起运转顺畅的物流体系,是减少蔬菜流通成本的有效途径。鼓励连锁超市、社区、餐饮企业等消费大户与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产品流通企业对接,不仅能够减少产、运、销各环节的层层加价,还能缩短市场信息从消费端向生产端传导的链条,有利于农民及时调整种植结构。

  (据《农民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金融时报》)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延伸阅读 00018 突破周期性陷阱 2012-05-22 2448399 2 2012年05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