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美丽乡村

余姚榨菜不伤农

  【编者按】

  最近,平凡无奇的白菜,成了新闻的焦点。春节前还滞销,如今一棵白菜竟卖出了“猪肉价”。

  菜价如坐过山车,这不足为奇。奇的是,菜价即便翻几倍,得实惠的也不是菜农。那些终年在泥土上忙碌,付诸心血与汗水的农民,唯一的期盼,不过是希望今年不要滞销。

  这是个老话题,也是个新话题。老的是,“菜贱伤农”的命运,依然没有改变;新的是,“菜贵不惠农”的境地,还在延续。平抑和稳定菜价,不仅是消费者的呼声,亦是菜农的期盼。

  所以,我们试图寻找一个样本,从中解读出“菜贱不伤农”、“菜贵能惠农”的秘诀,让浙江农民,不必承受价格波动带来的大喜大悲,而能稳健地走在现代农业产业化的道路上。

  我叫榨菜头,住在余姚泗门镇,这里和临山、黄家埠、小曹娥三个乡镇一样,都是余姚榨菜的主产区。刚从地里收割时,人们叫我“鲜头”,万一长得不好,就成了“烂头”。

  别看我平凡无奇,事实上我总在创造奇迹。在农业和农民依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命运的今天,余姚榨菜“丰收年保丰收,欠收年不减收”,是对辛劳种植者的最大安慰和回报,也是它在菜价频繁波动、农民命运跌宕情境下创造的最大奇迹。

邂逅“基地哥”,告别“伤心菜”

  半个多世纪前的一个冬天,余姚小曹娥镇农民姚长灿挑着一担梅干菜在萧山街头叫卖。由于问者寥寥,心情沮丧的他,随手在街头买了375克榨菜种子回乡试种。没想到,这一偶然间的举动,滋生出年产值达16.5亿元的庞大产业。

  现在每年,余姚农民靠收割“鲜头”,就能获得2亿元左右收入。菜农们算过账:种榨菜收入相当于种棉花的3倍,有些大户承包二三百亩土地种榨菜,年收入高达几十万元。只要你沿着329国道线走进余姚市西北地区,随处可见一排排气派的农家别墅,当地农民笑称,这些都是用我榨菜头“垒”起来的呢。

  养育我的主人谢成方50岁,是泗门镇镇北村的蔬菜种植户。今年是小年,主人种了14亩多地的榨菜头,收获了6万多公斤“鲜头”,平均每公斤收购价0.83元,卖了近5万元钱。去年是多年不遇的丰收年,主人收获了8万多公斤“鲜头”,平均每公斤收购价0.47元,也卖了近48000元钱。这不,他正笑呵呵坐在田头跟朋友聊天:“种榨菜很稳当,比打工强多了。”

  “丰收年保丰收,欠收年不减收”,这样的好年景,我的主人是怎么碰到的呢?嘿,还不是因为我邂逅了“基地哥”嘛。

  “基地哥”大名叫陈亦贺,是宁波铜钱桥食品菜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他从1992年开始办榨菜厂,亏过两年,慢慢才摸索出榨菜头的脾性。他承包了3000亩土地摸索与我的“交往之道”,还在企业周边农村建立种植基地,用市场信息指导农民该种多少榨菜,用科学知识教农民该怎么种、怎么收。

  “10月1日至10日是最佳播种期,提前或拖后都会产生大量‘烂头’。‘烂头’收进来、腌起来,浪费盐,影响企业效益,你们的收入也会减少。”你听,“基地哥”正在挨个给每个村庄的农民上课,每听一堂课,还给每人发10元听课费。

  我家主人说,“基地哥”是个好心人。去年各地蔬菜丰收,周边地区的白菜、花菜求购无门,不少烂在田里,成了“伤心菜”。可“基地哥”和余姚市榨菜协会的其他12个理事一合计,决定“把能收的榨菜都收进来”,制定了每公斤0.4元的最低保护价,实际收购均价则达每公斤0.48元。

  “不压级压价、不哄抬物价,让产业发展,农民收入也稳定增长。”“基地哥”说,丰收年企业要照顾农户,欠收年农户也要关照企业,只有整个产业健康发展,俺榨菜头才能与“伤心菜”彻底说拜拜。

  话外音:这几年,余姚以榨菜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创建了相关专业合作组织14家,联结以榨菜为主的农产品加工基地10余万亩,辐射带动农户5万余户,自建紧密型基地4.3万余亩。

遇上“会长叔”,安全有保障

  从形状修正到初腌、复腌、第三次腌制等,直至装箱入库,把我从“鲜头”加工成榨菜成品的步骤有10多道,其中奥妙也很多。

  一开始,我暂时居住的地方叫“小作坊”,后来改造成车间,装上了流水线。

  一路上,盐、味精、辣椒、香辛料等,都很有礼貌地跟我握手问好,可大名叫“防腐剂”的苯甲酸钠却十分狂妄,大喊:“没我,你可走不远。”不过,自从有了“巴氏杀菌”法,它就没那么嚣张了,经常找不着它的人影。于是,在真空包装袋里的我,舒舒服服地躺在85至90摄氏度的热水中泡澡杀菌,沐浴时间控制在12到15分钟。

  这两年,有个要求特严格的大叔,时常出现在各榨菜加工企业的车间里,测测这个,查查那个。后来才知道,他是余姚市榨菜协会会长,叫章苗康。“会长叔”可不好对付,他要求大家严格限制添加剂的使用,例如,柠檬黄绝对不能超过万分之一,如果有人违反,就要受到处罚。

  在“会长叔”的督促下,余姚榨菜加工企业从1999年的123家,减少到目前的43家,80家不合格企业实施了关、转、并。他要求企业引进先进设备,改善生产环境。从2007年开始,余姚榨菜没有出过一起食品安全事件,俺榨菜头也面上有光。

  过去那种“千家万户种榨菜、腌榨菜、提着小篮卖榨菜”的场面,早就不见了。眼下,对榨菜生产基地实施“公司加基地”的监管模式,在余姚已到100%覆盖。

  话外音:近年来,余姚投入近2.5亿元资金用于榨菜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开展技术合作,成立5家民营榨菜研究所,开发研制出400余种新产品,并获得20余项国家专利。

创出新“名号”,描画大版图

  在余姚市十大农业主导产业中,我的产业化程度最高。最近几年,泗门、临山、小曹娥、黄家埠等镇建成4万余亩优质榨菜标准化示范区。“标准化”为我带来了新朋友:宁波首个省级区域名牌诞生了,那就是“余姚榨菜”。

  在余姚,我受到的爱护是其他地方罕见的,只要能用我创出“中国名牌”或“中国驰名商标”,就能获得50万元奖励。如今,余姚榨菜中已有两个中国名牌,16个中国驰名商标,在浙江农产品中绝无仅有。

  要说这些年我认识的新朋友里,最牛的莫过于“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它是指某商品的特殊品质与其产地的水、土、气候等地理环境有紧密联系,并由某个组织注册的商标,用来证明商品出自某原产地或具有某种特定品质,鼎鼎大名的“绍兴黄酒”就是“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余姚榨菜”申请成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后,政府、行业协会双双发力,颁布实施《余姚榨菜地方标准》,提高准入门槛,使得我的地位在消费者心目中大大提升。“备得福”公司老总说,获得原产地保护和证明商标后,我的售价提高了近20%,还供不应求。此外,该商标由余姚市榨菜协会使用,哪家企业在质量把关、标准化生产、收购价制定等方面违反协会规定,那就不允许使用“余姚榨菜”商标。

  令人自豪的还有,“余姚榨菜”证明商标的使用面,已占余姚全部榨菜生产加工企业的1/3,品牌榨菜产量占榨菜总产量80%以上,我的专卖店早就开到北京城了。

  今年2月,浙江名特优新农产品(美国)展示展销中心正式开张,余姚朝阳榨菜厂厂长王小平,带着我去美国“吆喝”了一圈。作为美国各大超市的供货商,美国北方食品公司对我非常感兴趣,当即订货,要求“先发几百箱来,试试销路”。

  别看我个头不大,功劳可不小呢。据“会长叔”介绍,目前余姚农产品加工企业正从单一的榨菜加工转变为综合性蔬菜加工,仅相关产品的包装、彩印、运输、机械制造,一年就可产生2亿元的产值。今后,余姚榨菜还计划组建两至三家年加工销售额达15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

  就这样,我的路子越来越广,名气越来越大。而我的主人,也高枕无忧地过起富裕的小康生活。

  话外音:从1999年开始,余姚市政府就实施了榨菜产业发展品牌战略,目前,“余姚榨菜”全国市场占有率达60%,产品远销到美国、日本、法国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 00017 余姚榨菜不伤农 2012-05-22 浙江日报2012-05-2200008;浙江日报2012-05-2200010;浙江日报2012-05-2200011;浙江日报2012-05-2200016;2448816;浙江日报2012-05-2200012;浙江日报2012-05-2200013;浙江日报2012-05-2200019 2 2012年05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