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第二要闻版

  张帆 邓晓祯 徐伟杰

  知了叫得欢,沙沙声摔在石阶上,绊得张日新迈不开腿。那年17岁,他要下山,到比龙游县城远得多的地方去打工。父母站在高处往下望,张日新和姐姐一步一回头地下山,八字眉的张日新把眼泪也摔在石阶上。这条石阶路和路两边的山,像一双手一样扼在张日新家乡的“咽喉”上,除了走出去打工,他们再想不出谋活路的办法。

  十年后,村里有了砂石路,乡里通了水泥路,公交车开了进来,张日新想着回来了。远近的山村里,很多原来在外面干活的人都陆续回来了,办厂的,搞运输的,修路盖房子的,似乎一夜之间,一条条道路点亮了村民们热辣辣的眼神,任谁都能感觉得到,山乡的新生活开始了。

  如今,张日新是龙游县大街乡贺康村党支部副书记,前几天他考了乡镇公务员,笔试、面试都已经通过,就等着体检结果了。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山民的根算是扎稳了。

  8.5公里石阶路,

  错过的读书梦

  1993年,张日新17岁。那年考高中,他觉得发挥得不好,心里一直没底。到了8月份,通知书还没来,他就死了读书的心,和姐姐一起到萧山做帮工赚钱。不料他前脚走,后脚通知书就来了。家里人赶紧写信叫他回来。

  那时候,从张日新的家到最近的砂石公路有8.5公里。这信要人带出山,在山下村里的邮寄点等着有邮递员过来。一来二去,耽搁了好多天,张日新拿到家里的信时已是9月初。他再联系学校,学校回应说,如9月10日前不报到,就将取消录取资格。张日新盘算了半天,赶回去肯定是10号以后了,这时候回去,工资没拿到,押金恐怕也要不回来,能不能读书还是问题。小小年纪的他咬了咬牙留在了萧山。

  由于年龄太小,企业不敢正式雇用他,连续做了两三年学徒工,张日新几乎没存下一分钱。其间吃的苦却是无法想象的。他最多一次连续睡过6天火车站,全身只有30元钱还要跑去外地找活,洗盘子、切菜、跑堂,他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这些经历磨砺着他的心志,却从未让他有过回家去的念头。“路都没有,回去了难道种菜养鸡等老么?”

  没有公路的家乡,

  险些错过的爱情

  2001年左右,张日新生了一场重病,在家乡调养了一段时间。这段时间,他重新开始读书,在外打拼的经历告诉他,也许读书才是走出大山的捷径。身体好点后,他一边读书,一边开始第二次创业。

  至今很多龙游人还依稀记得,当时龙游县城最火爆的饭店里,一个正八字眉的小伙子,胸前挂了一块“现榨果汁”的大牌子,向顾客们推销全新的饮料服务。这一回,张日新不仅尝到了创业的甜头,还收获了意外的爱情。

  经朋友介绍,他认识了龙游西门村姑娘黄晓芳。两人一见钟情,见面的第二天,张日新就带着花束和水果上门,兴致勃勃地希望能得到晓芳父母的支持。不料,黄晓芳的妈妈泼了他一头凉水。

  “你家里太偏远了,路都没有,我女儿嫁过去怎么生活?”也难怪黄妈妈不愿意,西门村是龙游第一村,占了小半个龙游县城。黄晓芳一家虽说也是农民,可从小到大,晓芳哪里过过一天农民的日子,更别说嫁到连条路都没有的山里去。

  张日新不气馁,天天上门,看到活就干,见到人就满脸笑容地问好。黄妈妈终于熬不住,松了口:“婚后不让我女儿回到山里去住,我就答应。”有了未来丈母娘这句话,第二天张日新就张罗在县城里买房子,认识一个月零八天后,张日新和晓芳就领了证,成了夫妻。到现在和朋友们聊天,大家都还在说:张日新这小子能耐,玩了次闪婚!

  再也不离开,

  交通改变的新山村

  因为交通不便,差点黄了美好姻缘,这让张日新对家乡又多了一份难言的伤感。婚后好几年,他带老婆回去的次数屈指可数,更多的是他请了父母亲戚到县城里来。但是每次回家,他都清晰地感觉到,一切在慢慢改变。

  “最明显的变化是在这五年里,康庄路通了以后,交通越来越方便,老家人一天天富裕起来。”在张日新的眼里,沿河的土木房子慢慢地都变成了砖瓦小楼,路上拉着毛竹、山货、水果蔬菜的车辆也多起来,这些变化吸引着张日新,到后来,如果一段时间不回贺康,他心里就毛毛的。

  2008年,一次全村公开选举,让张日新再次回到了贺康。“小伙子年纪轻,有干劲,在外面多年,经验丰富,要是他能回村带领我们致富,那再好不过了。”老村支书的话,也是大多数贺康村党员干部的心声。在村干部选拔中,张日新得票第一。他再三推辞,最终还是在村民大力支持下,当上了村党支部副书记。

  那一年,张日新是伊家鲜大区经理,负责衢州、丽水、金华和温州的市场开拓、业务管理。工作时间相对自由,他就经常跑回村里去。那一年,龙游县康庄公路建设大潮已近尾声,农村公路把贺康这样的小山村连在一起,像一串串珍珠一样连在山外的大道上。往返老家的过程中,张日新看到公路两边的农田里,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在劳作。年轻劳力几乎都在外地打工。他反复琢磨:“现在交通条件这么好,如果能把这些田地综合利用起来,既能解决劳动力问题,又能增收致富,对老百姓应该是件大好事。”

  不顾妻子的反对,张日新一头扎进海拔800米的深山里搞起了绿色蔬菜种植。第二年,他干脆辞掉外地的工作,一心扑在贺康村创业上。虽然有时赚有时赔,但张日新觉得,奔波多年之后,只有在家乡工作他才最投入、最有成就感。生产和销售理顺后,张日新把他的高山绿色蔬菜打进了日本和韩国市场。萧山老板的货车,会定期到贺康的田头,把张日新蔬菜基地里的葱头、四季豆、莴笋运到机场,再直接空运到日本。时间赶得巧的话,早上还在贺康山上的小葱,晚上就已经上了日本市民的餐桌。

  今年,张日新的高山蔬菜基地已经发展到了3个,有600多亩。最多的时候有上百个周围的农民在他这里工作,还带活了周围十多个专业蔬菜种植户。沿着那条8.5公里的山路,高山蔬菜和水果形成了一个偌大的产业带,规模效应让他们种的高山蔬菜,成本和山下的蔬菜几乎一模一样。

  几天前张日新参加了龙游县乡镇公务员考试,笔试、面试成绩都是第一名。“这回真的离不开了,走来走去,还是家乡有希望。得好好干点事情。”他说。

  张日新回乡记

  离开时,8.5公里石阶山路承载太多无奈

  回来时,康庄大道满载创业致富新希望

  这五年,贺康的交通发展,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一点也不过,老百姓生活因此带来的改变更是让人目不暇接。

  就拿种毛竹来说。以前贺康人从山上背150斤毛竹到山下,毛竹钱只有十几块,一天只能背一趟;如今,专门帮人砍毛竹的小工,一天工资都有175元。毛竹砍下来就能整车运到山外的加工厂,一家人一天能装运两车。山杂木、茶叶、高山蔬菜,都有专门的公司进来收购,甚至加工、运输。

  五年来,山村就这样悄悄地富裕了起来,以前的土木房屋不见了,一幢幢小洋楼盖得比城里的别墅小区都漂亮。龙游县有关部门统计发现,康庄工程完成后,交通条件好的地方,人均收入反而是越往深山越高。

  不过,比起生活条件的改善,山乡群众对发家致富、在家乡做一番事业的渴求,更让人印象深刻。五年来,交通不仅仅改变他们外出赚钱、回家养老的人生走向,还让这些曾经被封闭在大山中的人们,以更快的方式融入到蓬勃发展的外面的世界中。张日新的小九九就很值得注意。

  两年前,龙游县和日本某农业研发企业联合,在龙游试种日本山参。张日新拿到了5亩的试种指标,按照协议,今年年底日方以每斤(湿)15元左右的价格收购。在试种过程中,张日新发现,日方公司常年安排了两名技术员住在龙游指导种植,专家也一年几次从日本飞过来察看试种进展,算算成本真是不得了,而整个种植项目规划才30亩。这东西的利润得多高啊。所以从去年开始,张日新就自己琢磨这山参的种植技术,一旦日本公司的协议到期了,他就想着可以自己去做。他还从网上查阅了有关日本山参的资料,晒干切片包装好的成品一斤能卖到十多万元呢。“路好了,信息流通也快,这么好的条件完全可以自己做,到时候,效益该有多可观啊!”

  这两天,张日新的同学正在主动和村两委、村民们协商,他想带头捐款,把村里公路修成两车道,还想让公交车开到最远的自然村。虽然这和县里下山脱贫的大方向有点不一致,但他却信心十足。他想,应该让更多乡亲开着小汽车在那8.5公里路上自由穿行。

  当山乡的后发优势遇到了在外面闯荡多年的山乡人,爆发出的力量是多么值得期待。

  张日新的小九九

  笔者手记:

  ·资讯·

  让生活更美好

  交通


浙江日报 第二要闻版 00002 2012-05-21 浙江日报2012-05-2100008;浙江日报2012-05-2100013;浙江日报2012-05-2100014;浙江日报2012-05-2100012;浙江日报2012-05-2100009;浙江日报2012-05-2100010;浙江日报2012-05-2100015;浙江日报2012-05-2100011;浙江日报2012-05-2100007 2 2012年05月2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