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记录农民工兄弟的故事——

打工的日子也精彩

  本报讯 白天,他在车间,把一件件金属产品打磨得光滑锃亮;晚上,他在不到10平方米的房间,写诗歌、散文,更新网络小说,有时候一直写作到凌晨……4年多来,他先后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180余篇作品。

  他叫吴庆钧,27岁,一个来自云南的农民工,在台州路桥区金清镇一家小作坊做抛光工作。因为从事文学创作小有名气,吴庆钧的资料在金清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所的风采展示栏里展出,不少农民工朋友都称他为“打工作家”。

  这些年来,吴庆钧身为农民工,经常把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作为写作题材。当他看到很多农民工买不到回家的火车票,他写了散文《漫长的回家路》,发表在老家的报纸上。去年底,他发现身边的不少朋友坐飞机返乡,他写了篇《农民工乘坐飞机返乡》,并在报刊上发表。

  很多农民工朋友喜欢他的作品。记者打开吴庆钧的博客,4年不到,访问量已达40多万人次,网友留言也不少:“看了你的作品,我们感觉到了生活的动力和信心。”“你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也祝你的作品越写越好……”

  “这些就是我写稿的动力,因为一篇好的作品不仅能让自己有成就感,还可以感染一批人,激励和我一样在城市打拼的农民工,我觉得自己的坚持很有意义。我还要写更多的作品,为他们送去精神食粮。”吴庆钧说。

  吴庆钧出生于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东坪乡,因为家庭贫困,读完初中后就辍学了。说起他的文学梦,还得从小学开始。

  “记得我读小学时,几乎每篇作文都能拿高分,经常被老师拿来在课堂上当范文读。”回忆起过去,吴庆钧特别自豪。慢慢地,他产生了写小说的念头。六年级时,他就在作业本上写了一部4万多字的小说,取名为《清代演义》。

  到了初中,吴庆钧开始尝试写诗歌、散文,又写了一部10万多字的武侠小说《英雄美女》。无意中,同学发现他的小说后,纷纷传看,他成了学校的“风云人物”。

  但是,因山区学校图书资源缺乏,加上家里根本没有钱买书,他只能想尽办法四处求书读。18岁那年,为求生计,吴庆钧开始外出务工。这些年,他帮人养过兔子、种过花、做过杂工,但不管怎样,他始终随身带着一本日记本,每天坚持写作。

  他在昆明的一家公司打工时,因文学才华被公司领导发现,还负责编过公司的内部刊物,也因此认识了现在的妻子梁岭。

  “我是因他的才华而心动的。”梁岭很为丈夫自豪。

  吴庆钧虽然之前一直在写作,但从未公开发表过。2008年,吴庆钧在一些网友的指点下,尝试向报刊投稿。当年下半年,他的作品《妻》、《母亲》两首诗刊登在老家的报纸上。

  “当我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时,感觉比中了彩票还高兴。”吴庆钧笑着说。此后,他继续写作、投稿。从2007年至今,他一共创作了400多首诗歌,130多篇散文,目前已有180篇作品在全国各类报刊上发表。

  吴庆钧算了一下,从第一次发表作品至今,他收到的稿费不过2000多元钱,但写作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打工的日子也精彩 2012-05-21 2443676 2 2012年05月2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