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人文世界

大学理想

  编者按:115岁的大学,在中国,是“大哥”,在全世界,是“小弟弟”。中国的高等教育起步晚于欧美。什么样的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中国要建设怎样的大学?是最近十余年中国高等教育界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治学”、“育人”的命题既是最触及大学生命的核心,也是“文化”的核心命题。本期周刊期望通过对一个大学成长样本的述说,描画细节和细节点上的人,呈现一个个故事,解剖一个大学的成长、发展与当下的所思所想所行,勾勒出一幅真切、丰富、人性的大学画卷,向大众传播浙江大学的办学理念、实践与思考,力图寻求什么是大学,什么是,以及大学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所在。

  一

  去年一年,我访问了近50位大学校长。在和校长们的交谈过程中,重复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词是:“学生”。

  大学为什么而存在?大学的理想又是什么?这些关于大学最基本的问题,在我做中大校长的12年里却很少有时间会去考虑。每天,我们要面对很多很具体的问题,“无奈”这个词,是事实,不是托词。但这并不代表可以不去思考这些问题。和我搭档了6年的李延保老书记有一句名言:“大的方向确定以后,任何办法都只不过是一种选择”。这个大的方向,应该是对“大学之为大学”的回答。同时,办大学就是办环境,作为校长,要有理念。因为,理念可以决定政策,也可以成为人们自觉行动的准则。

  我还经常说,“成功者想办法,失败者找理由”。一个人能够会成功,因为他相信办法总是比困难多;一个人老是失败,因为他总是为失败找出辩解的理由。在大学里,不论是校长还是教授,都有很多事情做不成,但是也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成。关键是不要让困难影响做事的心情。如果心里想着不如意,就会永远不如意,反之,如果一直在想“我能做成一些什么?”那前途就是光明的。这是一个人生态度。

  二

  正是因为学生是大学存在的意义,大学的理想是让每一个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们学校把“善待学生”作为三个核心理念之一。其实很多优秀的大学校长都在这方面下了功夫。据我所知,华中科技大学李培根校长是和学生对话最多的校长之一。他说,这样做,不仅是关心学生,也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他们的质疑精神,是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北京大学周其凤校长通过和北大学生对话,引导学生要考虑大事,不要计较于眼前的生活条件。

  这就是我理解的大学。教师、系主任、校长、书记,都是为了培养人而存在的。南开大学龚克校长对我说,“学校不是为了养老师而招学生,是为了育学生而请教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任校长李未院士提出,“最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选择”。四川大学谢和平校长说,“要关心每一个学生”。他还为这句话加了注解,“现在成绩好的学生将来可能成为院士,成绩中等的学生将来可能是我们的同事,成绩一般的学生将来可能成为我们的董事”。中国科技大学侯建国校长说,科大的一个重要传统就是关心学生、关心教学。他之所以回国、回科大工作,就是因为感到“欠这个学校的”。他还举了基建的例子,“在科大,只要是教学需要,只要是学生需要,就没有什么讨价还价,很容易达成共识。学校里拆旧房子是很困难的事,但如果是为建学生宿舍或教学楼,那就没什么问题。”。校长们的这些话,还有很多,都在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角度表达同一个意思,那就是“善待学生”。

  我对这些话之所以有共鸣,来自于我学生时代和青年教师时代的经历体会。我是浙江大学的学生,在这里读了本科和研究生,后来留校任教。当我还是一名青年教师的时候,一段经历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当时,我和妻子分居两地。我曾流露过希望这个问题有一天能得到解决的想法,但还未正式提交过申请。有一天,突然接到妻子的电话,说已接到调令,高兴之余极为惊愕。后来了解到,是我们当时的系主任郭竹瑞教授努力通过各种办法,把我的妻子调到了杭州。整个过程,我们并不知道。这段经历,让我明白了,学校应该主动地去关心教师,不要等教师有困难来找学校,因为等他提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万不得已的情况了。

  大学校长的访谈录出版以后,一位研究生读者看了这本书后说,我们的大学校长书记,考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一流的学科,想得很多,但讲学生的还是太少了。这位研究生的话让我感触很深。我原来认为,我们对学生的感情是真挚的,也为学生想了很多,做了很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其实做的还远远不够。我想,不管我们为学生做过什么,还将做什么,离学生对我们的期待还是很有距离的。退下来的一年多来,感触最深的,就是为学生做得还是太少,而且这种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强烈。作为大学校长,对学生、对教学,怎么投入精力都是不为过。

  三

  网上有个说法,说我提出了中山大学的三个核心理念。其实,“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教授就是大学”、“善待学生”这三个办学理念都是大家在一起讨论的时候形成的,只不过是由我在学校的大会上讲出来而已。之所以有必要更正传说,是基于两个问题,一是“谁比谁更聪明吗?”我认为不是,尤其是在大学这个群体里,人的智商是差不多的,作为校长,我不比哪一个学校的中层或是教师聪明;二是,一个核心理念的产生,不在于是谁提的,关键是有多少认同度。

  大学首先是一个学术共同体,“教授就是大学”,提倡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对大学这一学术共同体怀有深切的认同,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提倡要在“师道尊严”与“善待学生”这两个观念之间取得平衡,从而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大学的教师、干部应该形成这样一个共识,所有人都必须围绕教学、科研这一中心工作,强调教学和科研在大学里的首要性,而对大学行政人员的职业要求,就是必须从属于教学和科研工作,并服务于它。在这个共识的形成过程中,学校机关管理体制尤其是后勤管理体制的改革,要把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寓于服务之中,要在服务的过程中体现“善待学生”的理念。

  “善待学生”的核心是了解学生并信任学生。有朋友告诉我,有一篇我的博文在网上流传,“我也爱马岗顶的树”,这是我自己写的唯一一篇发在网上的文章。我知道,大家喜欢这篇文章,不是这篇文章写得好,而是因为大家都喜欢这样坦诚的交流方式。而我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相信学生和教师都是通情达理的,我了解他们。

  大学的理想是让每一个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作为校长,我曾经也提出过我个人的理想,希望走出去的学生,应该具备以下七个方面的素质:知礼、诚信、担当、勤奋、超越、阳光、职业准备。

  现在一个常见的现象是,很多学生在读书时都会有对学校不满意的地方,“骂”学校这个不好、那个不好。但我相信,现在是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阶段,尽管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如意,我仍然认为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可以做很多事情。用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来面对这些事情,才是最关键的。

  最近,在中大的一个公共微博上,有人发帖提出一个问题:“要花多少的价钱,才会让你中止在大学的学习,离开大学?”这个问题一下子成为热门话题,有很多跟帖,但大家的意见高度一致:任何代价都不愿意离开。这就是大学,你可以有这个不满意、那个不满意,但是给你多大的交换条件,你会愿意走呢?没有人愿意离开。我想,这就是大学对一个人的价值。

  (作者毕业于浙江大学并在浙大任教多年,担任浙大副校长6年,中山大学校长12年,卸任后访问了中国50多所大学的校长,出版的《大学的声音》、《大学的实践和探索》两书,在高等教育界产生了很好反响。)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 00017 大学理想 2012-05-18 2444562 2 2012年05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