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人文世界·教育诗

一种方向

我怀着比对我自己的生命更大的尊敬、神圣和严肃,去爱国家的利益。
——莎士比亚

  国学大师姜亮夫为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保留珍贵的文化遗产奋斗了一生。

  姜先生早年留学法国时,计划是想去攻读学位的,结果却因为在博物馆里看见了被洋人盗走的敦煌卷子而改变了方向。从此他节衣缩食,住最便宜的旅馆,啃干面包、喝白开水。省下的钱日日买门票入馆抄录拓摹。在巴黎国民图书馆,每拍一张照片要付14法郎,姜亮夫先后拍了3000多张,查完了巴黎的又查找了在英国、意大利、德国的中国文物索引、目录,抄录、拍照、拓摹。

  姜先生在《四十自述》中说:“……遂排日入馆,选字书、韵书、五经、老子之属。择其要者,抄写响拓、摄影校录,日尽数卷,垂暮归寓,更即灯下,比次论列,夜深漏水,绝不知疲。” 两年后,姜先生的视力只能说是“残存”了,但中国的敦煌学,从姜亮夫始。

  做学问,需要一个方向。有时候,这个方向是兴趣;有时候,这个方向是安身立命;但凡是成大家,这个方向,一定是国家和民族。

  1964年,浙大郑光华团队研发的双水内冷发电机获得了国家科委授予的国家发明一等奖。郑光华的大女儿郑纪慈回忆:“我记得那时候父亲实验室的条件不好,电机都很笨重,父亲把铁棍截成一段一段,弄成铁轨的样子,把电机放在上面推来推去,以便做实验。等我们稍微长大了,每次去实验室都帮他的忙。多数时候,父亲是没日没夜地工作,年三十晚上,几个小孩子要轮流去催,才能把他拉回家吃年夜饭。”

  1966年,浙大研制成功了用于核试验拍摄的超高速摄影机——“250万幅/秒旋转反射镜高速摄影机”,解决了火箭、导弹、核弹的测试记录难题,记录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的试验过程。它的设计者,是一群代号为“911”的人。“当时是全校一盘棋来做这个事情。分别从无线电、电机等系调集了20名教师和30多位学生参加。”参与者之一的黄振华回忆说,研制工作一开始就实行倒计时。没有图纸、没有资料,每天只睡几个小时。“因为模拟试验需要较大的室外空间,而在凌晨两三点钟往往是最好的工作时间。很多时候,都是校园里响起起床号的广播声时,我们科研组才结束工作。”

  时光转针进入了2010年,这一年9月22日,由浙江大学研制的中国首颗“皮星一号A”卫星,升入太空。这个边长15cm、重只有3.5kg的立方体,每96分钟绕地球一周,仅凭一颗普通电珠发光所需的功率(3.5瓦),就在空中完成了测控通信、姿态控制、照相、数据存储和管理、热控等多项综合任务。

  皮卫星的研发工作曾几遇波折。2007年5月25日,皮卫星第一次搭载火箭发射升空。入轨后,大家等来的却是一个令人伤心的结果:未能接收到来自皮卫星的信号。“那是一次刻骨铭心的教训,但从发射场回来时,我们就打算还是要继续干下去。”浙江大学微小卫星研究中心主任金仲和教授说。之后3年间,皮卫星课题组共解决测试过程中发现的680多个异常现象,确保皮卫星系统的可靠性。

  皮卫星顺利升空之后的一天,金仲和的研究生忽然发现,老师的后脑上,掉了一大片头发。那段日子,经常会有人问:“这是怎么回事?”金仲和总是笑笑说,没什么,做什么事总会要付出些代价的。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教育诗 00019 一种方向 2012-05-18 浙江日报2012-05-1800018 2 2012年05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