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
磨此一把好剑
王旭烽
大学毕业,整整30年了,但凡我有新书出,戴松岳一直都是知道的,或有时我送他,或有时他自己通过各种渠道得之。男生总还是要夸几句女生的,小戴(全班同学都一直这样叫他,不管他今天有没有年过半百)对拙作亦不吝褒奖。不过我从未放松警惕,深知吾辈历史系七七级男生水深难测,保不定哪天放一颗原子弹,把你轰得七荤八素——果然,就在我们同学欢聚一堂纪念毕业30周年之际,小戴给我寄来了他的大作,那可是砖头般重的真正的力作,宁波出版社出版的泱泱60万字人文随笔《怅望千秋家国梦》。同为笔耕者,这其中的心气力气,吾辈自知。手捧这700页的长卷,我想起当年陈忠实写完《白鹿原》时的感慨,他自认为,他总算写完一部告别人世时可以垫在颈下做枕头的作品,以后岁月,即便养鸡终了,他也问心无愧了。小戴亦如是,此书一出,小戴扪心自问当无所憾。为此书写序的周时奋先生对此书出版已经做了特别到位的评点,我就不敢在此班门弄斧了。
怅望千秋家国梦,这是一部全部写人的书,而且,笔力几乎全部集中在历史长河中的宁波士大夫、文化人身上,数十位宁波籍大师和大家,集中一起,那可真是群星灿烂,光华烁人,叹为观止啊。但笔者并非罗列一批乡贤闻达,拾掇一些奇人逸事,施展一些修辞华藻,集结一本文史资料,如若这样,小戴也就不是那个教过六年历史、修过八年县志、编过12年报纸的戴松岳了。
通读全书,我有以下感悟。
首先这是一部有着自己史学观、有着自己治学方法和途径,并有着自己表达方式的学术性极强的文化随笔。所有的学术思想,体现在全书的前论——“试论宁波人物的价值取向”一文中。本人读此长文,深以为,宁波若要提升和解读宁波精神,是只管可以到此文中去寻找脉络的了。比如,那以天下为己任,以治国安民为目标的政治价值取向;那以慈孝为本的伦理价值取向;那以求变求通、求新求美为指向的文化价值取向,那以求实求利、四业同举为基础的物质价值取向,可以说,从政治、伦理、文化、物质四个层面,小戴将宁波文化人物的评价体系梳理总结出来了。纲举目张,那以后历数的千古风流人物,便在这四维构建的历史舞台上重彩浓抹,精彩亮相。
我觉得此书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价值,那就是对历史史料的挖掘整理、并用时代的语言将其再次凝固下来,传递下去。小戴在此扮演的史家传人,那是非常到位的。当今中国,要承担这样一份使命,那是极难的。难之一,如华夏中国这样的史国,典籍浩如烟海,穷经皓首,也未必集中一二;难之二,如宁波这样的书藏古今之地,前人之述备矣,如何翻新不落旧巢,大需周折;难之三,书中众多人物,有不少虽当彪炳千秋,却又史料甚少,大海捞针,沙里淘金,此中辛苦谁人可知;难之四,辩污洗秽,真正要为历史人物翻案,要有理有据,哪里是光有一腔热血就可以办到的。所有这一切,都建立在大量的史料基础之上,这也正是小戴的贡献之一。
我读此书,有时读得拍案叫绝,有时读得毛骨悚然,有时读得仰天长叹,那往往是小戴将那些文学创作中想象不到的历史史实摆在我们面前之时。
厚厚此著,还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史家直面历史的勇士精进之心。这数十个宁波历史人物中,有那么几位,在以往史籍中,是以臭名昭著的形象公布在历史之上的,小戴今日要为其反案,当然不能授人以乡愿之柄。开篇首文《至性至情特立独行——北宋文学家舒亶评述》,就是为舒亶反案的。小戴在这里公开地与当今文坛两位大家叫板,一位是余秋雨,一位是李国文。在他们笔下的无良文人小人舒禀,被小戴这支笔一一辩清,孰真孰伪,从此有人分庭抗礼。而在《千秋功地谁与评说》中,笔者对赵文华的双面人生也做了公正的叙述。他开篇就说:人是一个极复杂的复合体,而历史的定论却往往一叶障目,以偏概全。小戴有心要为那些因为以偏概全而得不到公正评价的历史人物说句公道话,此举深感我心。因为如赵文华这样的人物,经过民间传说,演绎,已经完全成了奸臣严嵩手下的走狗式。要厘清忠奸之分,谈何容易。这个工作,小戴却在认真地做,也可以说是孤军奋战,独挑长夜吧。
人们常说我们这个时代有多浮躁喧哗,可我也要说我们这个时代有多深邃安静。因为如《怅望千秋家国梦》这样的著作,哪里是浮躁出来的。30年定力,成就此作!30年功力,磨成此剑!小戴,您不亏是我杭州大学历史系七七级的好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