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朝闻新智

大学生响应文艺志愿者征集令——

青春,感受文化的滋养

  本报杭州5月16日讯

  通讯员 赵颖 记者 王婷

  昨天,省文联与本报联合推出的“从乡村来,到乡村去——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百场曲艺走基层演出”活动,面向全省发出征集文艺志愿者与翁仁康一起共同创作演绎《莲花落》的邀请(见本报5月16日16版)。征集令发出后,吸引了浙工大、杭师大等省内高校大学生的踊跃报名。

  杭州师范大学非寻剧社的项柯渊同学第一时间来电说:“我想参与,这样的活动既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符,又是一种新的尝试和体验,能开阔眼界。而且,能够这样近距离走进生活,可以帮助我们大学生剧社积累更多鲜活的创作素材,同时可以向其他文艺前辈学习请教。”

  在报名的这批大学生文艺志愿者中,有不少来自乡村。作为农家孩子的他们对这样的走基层演出活动体会多、感触深。他们更能读懂父老乡亲对文化的渴望,更容易捕捉到期盼的目光。

  “每年春分前后,我老家的村里就会搭台唱戏,我们叫‘春分过戏’,祖辈父辈都特别喜欢。虽然他们没多少文化水平,但老人家们都能听懂戏里唱的是什么,里面蕴含的哲理情感他们都能体会。”杭师大叶帆戏曲社的吴韵同学说,“这次自己能有机会参加走近乡村的演出活动,觉得很幸运、也很激动。我希望自己的演出能为乡亲带去快乐,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70年弹指一挥间。今天,这批90后文艺志愿者怀着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理解来了,“我从《讲话》中体会到,能够流传下来的文学艺术都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与历史文化发展的大背景大环境相符的。”浙工大萤星戏社社员沈薇薇同学这样说。

  “《讲话》中将文艺的地位摆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文艺在当时成了一种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那个年代创作出的红色经典歌曲,比如,《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九九艳阳天》等至今传唱着,我就很喜欢。”前来报名的柯慧青同学激动地说。

  “这样的演出可以激起当代大学生对历史的回顾以及对历史文化传承的决心。对我个人而言,能亲身投入到这次下乡演出活动中非常荣幸,同时我的内心也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柯慧青说,“这将是我大学生活中最有意义的一次演出,它可能就此影响我今后的人生观。”

  非寻剧社社长陈鹏飞在报名参加文艺志愿者时说,当今世界是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文化的交融、碰撞构成了当今世界的文化主题,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中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也潜移默化地发生了一些变化,譬如,对西方文明了解很多,对中国传统文化却知之甚少,不闻不问。“大学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我们所肩负的使命任重而道远。”他表示,参与这样的纪念演出,有助于大学生重拾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以及对老一辈革命家思想的继承。


浙江日报 人文·朝闻新智 00014 青春,感受文化的滋养 2012-05-17 2446123 2 2012年05月1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