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第一要闻版

留住即将消逝的村庄

——江山市历史文化村落纪行

  本报记者 毛广绘

  在古村落日渐消逝的今天,江山市留住了她们匆匆的脚步。全市102个行政村保留着历史文化村落的特色,宛如颗颗散落在乡野的明珠,熠熠闪光。

  春夏之交,在古村落中穿行,不禁想起了海子的诗句:我要还家,我要转回故乡,我要在故乡的天空下,沉默寡言或大声谈吐……

  一

  雨后的大陈村,绿树掩映,古朴中透着清新。

  扶着爬满青苔的砖墙,走在湿滑的青石路上,侧耳细听,幽远的小巷里飘来歌声:轻轻地在风中翻转,香香的在碗中盘旋……不管我们走得多远,故乡永远在我们心间……

  循声而去,走进古老的“汪氏宗祠”,只见男女老少在村支书汪衍君的带领下且歌且舞,歌名叫《妈妈的那碗大陈面》,是他们的村歌。

  “大陈村的乡土文化也曾面临消逝。” 汪衍君说。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村庄发展迅猛,变化很大,但是她们也消逝了,因为丢掉了该有的灵魂、脚步和炊烟——那些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美学和心灵秩序。这样的村庄只是单纯的“居住地”,只是一个“空壳”。

  大陈村也一度过度开采资源换取村庄的发展,经济上去了,在全市名列前茅,但村里风气日下,甚至成了央视《焦点访谈》曝光的后进村。

  2005年,汪衍君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上任第一天,再一次踏入村中那幽深的小巷,望着眼前走过200多年风雨沧桑的幢幢古宅,汪衍君若有所思。

  在村民惊讶的目光中,汪衍君修缮了古建筑,请人写了村歌《妈妈的那碗大陈面》。

  音乐声中,只见汪衍君在天井里深情歌唱,舞台上下,两边厢廊,村民们为他伴舞。一曲终了,汪衍君和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偎依在一起。他说,村歌讲述的正是汪氏祖先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

  “大陈面是村里秘传百年的美食,寄托了思念和家的味道。”一位老大爷眼噙泪花。文化润泽了百姓的心田,歌声中,村民被唤醒,浮躁的心得到了抚慰,大陈人不再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眼下,虽然人均收入只排在全市中游,但是村民的幸福指数却攀升到全市前列。央视记者再次来到大陈村,这次记录的是村民的幸福。

  历史文化村落不仅是历史留给当代的遗产,也应该是当代留给未来的遗产。汪衍君相告,其实,我们的生活更离不开其中的文化。

  二

  同是古村落,形态却各异。

  青山环抱,曲径通幽,徽派建筑古雅、简洁,青石板小路纵横交错。这是大陈村。

  池塘四周,整洁的村道两旁树木葱茏,整齐划一的户外健身设施、老年活动室等一应俱全。这是永兴坞村。

  粉墙黛瓦,素然而立,不带一丝奢华,不见一缕雕琢。小溪潺潺绕村过,荷叶田田迎客来。这是清漾村。

  竹林摇曳处,古老的“馒头窑”散落在房前屋后,各式花盆壶罐的泥坯泛着泥土的芳香,成排成列晒在农家院子里,竹椅上,老陶工悠然地抽着烟。这是和睦村。 (下转第四版)


浙江日报 第一要闻版 00001 留住即将消逝的村庄 2012-05-11 2438723 2 2012年05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