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人文世界

我的幸福是迎接新生

  有人这样形容:分娩的阵痛,是大部分妇女一生中所承受的最剧烈疼痛。

  有人这样描述:胎儿经过狭长产道所需的力量,不亚于母亲的辛苦。

  有一个群体,他们每天都在体会着这种艰辛与伟大。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马冬梅是30多名助产士中的一员,今年5月12日,她将迎来自己职业生涯中第26个“护士节”,可是她再也记不清,有多少个新生命曾在她的见证下诞生。

  戴上帽子、蒙上口罩、系紧防尘服的绑带、穿好塑料鞋套......带着几分庄重,我第一次走进产房。但对于马冬梅而言,这只是一天平凡工作的开始——

  迎接生命

  穿过省妇保产房前两扇厚重的大门,我按照产房的要求“全副武装”,同行的护士解释道,由于娇嫩的小生命不能受感染,进入产房的要求非常严格。

  穿过狭长的过道,首先看到的就是待产室。床上,临盆的孕妇正在经历着宫缩的阵痛,满头大汗。一位助产士紧紧握住一名孕妇的手,娴熟地抚摸着她的肚子,并在她耳边细声说着鼓励的话语:“别紧张,疼痛是正常反应,一会宝宝就会出来了。”两个小时后,直到这位孕妇进了分娩室,她才放心地松开手。

  这位瘦小的助产士,就是我的采访对象44岁的马冬梅。

  “助产士不只是接生孩子的。其实孕妇从阵痛到分娩后两小时,都需要我们。”马冬梅说,除了帮助分娩,还要凭着自己的经验,为产前产后的孕妇做心理安慰。

  “每一刻,都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马冬梅带我走过产房的过道,待产室内的8张床铺,已经躺满孕妇。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地方,每年要迎接上万个小生命的诞生。马冬梅一天最多接生过八九个孩子,一直站在产房内,连喝口水、上个厕所的时间都没有。

  产房的墙上,贴着孩子美丽的笑脸,和正确的待产示意图。就是这个看似平静的地方,却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凶险: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每年有超过34万妇女在怀孕和分娩期间死亡,有800万人产生分娩相关并发症。“肩难产、产后大出血、羊水栓塞……在这些人命关天的状况下,助产士起着重要作用。”在马冬梅的记忆中,自己数次深夜到家,又被叫到医院参与抢救。

  眼前的马冬梅,身材娇小,让人难以把她和助产士这样一个“体力活”联系到一起。“我个子小,力气却不小,嗓门也够大。”她开玩笑道。

  在省妇保,常年都有这样一幅美丽的图景:产房外宽敞的家属等候区内,坐满了等待着新生命降临的人们。他们或深锁眉头、或十指紧扣,脸上写满了焦虑和期待。这是一种幸福的表情,因为他们每个人心里都在勾画着即将出世小生命的模样。

  “每次进产房前,我一看到他们,就觉得自己肩负着好大的担子啊。”马冬梅说,但只要听到孕妇和家属的一句“谢谢”,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感受生命

  马冬梅仍然很欣慰,自己的这份工作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

  如今,她已经是省妇保最年长的助产士。这个30多人的团队每天都在默契地配合着,为了帮助孕妇减轻生产痛苦,团队内还有专门的导乐师,从孕妇规律宫缩到产后全程跟踪,帮助他们做身心的准备。

  “分娩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最需要努力的是孕妇自己。我们能做的就是帮助她们以最佳状态迎接新生。”马冬梅说。

  1983年,准备升入中专的马冬梅在护理学校和助产士学校之间犹豫。有过从医经历的母亲告诉她,在国际上,助产士有处方权,有一定的医生资质。3年后,马冬梅从原浙江医科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助产士学校毕业,进入省妇保,正式成为一名助产士。

  在国内,助产士虽然还属于护理行列,但是却能在接生、抢救时辅助医生做出准确的判断。2010年,马冬梅入选“浙江省优秀护士”,但她笃定地说,“我不仅仅是一名护士,还是一位医者。”

  6年前,马冬梅成为了孩子的母亲,38岁的她已是高龄产妇,怀孕34周后胎膜早破,她诞下一名早产儿,初尝了为人母的喜悦和担忧。从此在马冬梅眼中,生命变得更加奇妙和不可思议:“怀孕时的辛苦常人无法理解,但看到小生命的诞生,也是一生中最幸福的事。”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 00017 我的幸福是迎接新生 2012-05-11 2436227 2 2012年05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