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落幕
中美勾勒新型大国关系
5月3日至4日,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北京举行。双方数十位重量级高官齐聚北京,共商中美关系发展大计,使对话成为国际社会瞩目的焦点。
本轮战略经济对话被认为是对未来中长期中美关系走向的定调。会后发表的联合新闻稿表示,“双方一致认为,中美两国的成功对彼此都利益攸关,合作应成为中美关系的决定性特征”。
对话具有指标意义
5月3日上午,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开幕,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特别代表、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国务委员戴秉国同奥巴马总统特别代表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共同主持对话。路透社用“备受关注”来形容这次中美高层的再一次会晤,“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是两国领导人2009年共同倡导建立的,过去的三轮对话可以说是成果丰硕,而今年的对话则是在美国大幅度调整在东亚的部署,中国周边国家频繁在领土问题上挑战中国主权的背景下进行的,中美双方如何在对话中减少分歧、扩大共赢,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开幕式上指出,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一是需要创新思维,二是需要相互信任,三是需要平等互谅,四是需要积极行动,五是需要厚植友谊。分析人士说,鉴于正值美国总统大选与中国最高领导层换届的重要年份,也是中美关系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本轮对话似乎更具战略性、全局性、长期性的指标意义,可以引导两国关系朝着两国领导人达成的共识方向发展。
从中美双方的评价来看,这次对话的成果是丰硕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见希拉里和盖特纳时说,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对话达成许多重要共识,取得积极成果。希拉里和盖特纳也表示,本轮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取得很好的成果。这再次证明,两国元首以战略远见,决定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美中合作伙伴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很多成果引人注目
本轮对话在4日落下帷幕后,中美双方商定在下一阶段举行多轮磋商,涉及战略安全、亚太事务、人权问题、地区政策等多个领域。
在本轮对话之前,有专家分析,中美关系、两国在亚太地区的互动以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地区问题将是对话的重要议题。在4日发布的具体成果清单中,这些方面的成果确实引人注目:对话期间,中美决定于2012年下半年举行第四次中美亚太事务磋商。承认双方在本地区拥有共同利益,面临共同挑战,以及维护和平、稳定、繁荣的共同目标。中美还决定举行中东事务磋商,具体时间和地点另行商定;决定定期举行外交政策、非洲、拉美、南亚、中亚问题对口磋商。
在被外媒认为“每年都要经受的高压电”的人权问题上,双方重申将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继续就人权问题开展建设性对话的承诺,决定于2012年夏天在华盛顿举行人权对话。在中国方面,国务委员戴秉国表示,中美在人权问题上尽管还存在分歧,但人权问题不应成为国家间关系发展的干扰因素,更不能拿人权来干涉别国内政。
对话前举行的中美第二次战略安全对话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双方同意继续共同努力,发展好这一机制,以增进中美互信、管控两国分歧,“双方期待明年举行下一轮战略安全对话”。
此外,对话还达成了一些“首次”出现的成果,如“双方支持中国海事局与美国海岸警卫队建立‘中美海事安全对话机制’,并在今年秋季结合美国海岸警卫队总指挥帕普访华举行首次对话”。
会后发表的联合新闻稿表示,双方一致认为,中美两国的成功对彼此都利益攸关,合作应成为中美关系的决定性特征。
舆论普遍认为,本轮战略经济对话期间,一个值得关注的议题是将重启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此外,关于知识产权和出口管制的议题也将成为焦点议题。在对话结束后的中美联合记者会上,王岐山透露,中美同意营造开放便利的投资环境,进一步拓展双向投资,双方将加强金融合作,构建以支持实体经济为目标的金融体系。值得一提的是中美在本轮经济对话中达成的具体成果有67项之多。
如何打破传统逻辑
“当前,人类已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我们的思想、政策、行动应该与时俱进,以创新的思维、切实的行动,打破历史上大国对抗冲突的传统逻辑,探索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大国关系的新路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
纵观国际关系史,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如何相处一直是个难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阮宗泽认为,新兴大国的实力接近或超过守成大国的时期,可能是两者关系最不稳定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两者可能都会感到很大压力,对对方的一举一动比较敏感。政治制度与历史发展阶段等方面的差异导致相互不信任。
“传统的大国关系模式显然不适合中美关系。过去美苏对抗、争夺霸权的模式被历史唾弃,为世界不齿。冷战之后,美国遗留下来的盟国关系本来就是不平等的关系,也是很多国家不愿看到的。”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贾秀东表示。他认为,对抗和结盟都不是中美之间的共同选项,两国需走出一条新型大国相处之道。
“中美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就不能把中国的成功视作靠牺牲美国利益而来的成功。”阮宗泽说。
“本轮对话的重大任务不仅局限于讨论具体问题,而是找到战略性的思维创新应对之道。”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说。
阮宗泽说,中美推进合作伙伴关系建设,探索新型大国相处之道,不仅是对两国的贡献,也是对世界的贡献。两国应当继续寻求共同利益,深化经贸往来,并加强民间往来,让中美友谊的种子播撒民间,增进中美互信。
“走出一条新型大国相处之道,是中美两国共同的历史责任,需要双方共同努力。虽然存在种种分歧,但中美关系发展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阮宗泽说。
正如胡锦涛主席致辞指出的,“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无论中美两国国内情况如何发展,双方都应该坚定推进合作伙伴关系建设,努力发展让两国人民放心、让各国人民安心的新型大国关系。”
霸权惯性应作调整
“头痛问题正在中国等着希拉里。”这是美国彭博社5月2日的评论。评论认为,希拉里北京之行的每一分钟都在变得更复杂、更艰巨。审视今天的美中关系,希拉里看到的是无处不在的可能影响市场波动、破坏战略关系的紧张态势。多年来,全球最重要的双边经济关系从未像现在这样充满潜在冲突和分歧。
对比对话达成的成果,美国媒体似乎过分夸大了困难和分歧。其实,如果确实有所谓让美国头痛的问题的话,这些头痛的问题也是美国自己找的麻烦。
就像中国说“永远不做超级大国”对美国人不起作用一样,美国说“从来没打算遏制中国”也做不到让中国放心。因为美国此前的具体做法发出的都是相反信号,无论在东海、南海还是在更远的岛链上,中国看到的都是美国针对中国纠集军事同盟力量的行动。自从高调重返亚太以来,美国做了一系列有损中美两国互信的动作,如通过军演建立军事基地、和有关国家加强安保防务磋商,并大规模出售武器,最近的例子是美国要出售最先进的F-35战机给韩国和日本。
在对外贸易政策中,美国也一直实施双重标准,对中国横加指责。比如,日前美国联手欧盟和日本向世界贸易组织提起诉讼,希望打破中国对稀土出口的限制。稀土贸易战是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的典型案例,凸显了美国强烈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在汇率利器渐渐失效后,挥舞贸易保护主义大棒便成为美国的必然选择。
对于美国的自找“头痛”,阮宗泽打了一个比方:如果你手里握着一把榔头,那所有的东西就都是钉子,所以都想去敲打。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就是这样一把榔头,它已经形成一种霸权惯性,所有的问题在它眼里都是钉子。而今天的中国,又是美国这把榔头遇到的最大“钉子”,这个“钉子”还不太容易敲得下去,因为中国有自己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很多国际事务(包括地区事务)上又坚守原则,在自己的核心利益上绝不退让,所以这就都成了令美国“头痛”的问题。
美国舆论经常指责中国变得“自信”甚至“傲慢”,其实,这与希拉里的“头痛”原因是一样的,作怪的都是美国利益至上和美国中心主义。
美国不应把以往欺负中国的做法看成是理所应当的,可以永不改变的。也许,这次对话也是一种宣示:现在是寻找中美之间新平衡点的时候了。
对话以后还看行动
在本轮对话取得成果之后,对于中国来说,更重要的是观察,美国是否能以实际行动消除中国的疑问。
阮宗泽认为,美国有这个责任和义务来消除中国的疑虑。美国重返亚太的目的是什么?是和中国对抗吗?这不符合美国的利益,当然更不符合中国的利益。如果美国要打消中国的疑虑,就应该拿出行动来。比如美国舰机在中国近海抵近侦察,频率和程度甚至超过了冷战时期对苏侦察,这只能增加不信任,这种举动应该减少甚至停止。其实,亚太地区不是一个零和的地方,即有中国没有美国,有美国没有中国。亚太更大的意义在于,它具有一种包容性,亚太之大,足以容纳中国和美国。
胡锦涛主席在本轮对话开幕式上发言的时候说,中美双方应该“善于抓住‘同’,把共同利益的蛋糕做大;正确对待‘异’,尊重和照顾彼此利益关切”。
中美有无限的合作的空间,尤其是在经贸层面上。但是往往是在一片和谐之后,美国马上就来制裁中国。今年3月份,美国商务部在短短几天之内,对中国钢制品、化学品、光伏产品连番进行制裁,而且这种事情在近几年并不鲜见。
中国企业到美国投资,美国以各种各样的政治原因不让中国企业并购,使我们的投资不能成功,这类事件近年也屡屡发生。中国要求美国创造良好环境理所当然,而这次对话有一个很重要的成果:中美同意营造开放便利的投资环境,进一步拓展双向投资。接下去就是美国如何竞现承诺的问题了。
另外,在出口管制上,美国一面喊贸易不平衡,美国逆差太大,一面又限制高科技产品向中国出口。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说,美国人称高科技产品只占到整个中美贸易额的1%左右,似乎无足轻重,其实这1%只是冰山一角,很多美国高科技企业就算准备向中国出口,但觉得美国政府不可能批准,也就不提出来了。因此,提出来的部分是试金石,能够看清美国在这方面是否“只说不练”。
(据新华社、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