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前沿观点

公款旅游为何不见刹车?

  ■新闻源:

  据报道,4月6日至13日,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卫生局10名工作人员借开会之名去香港、澳门旅游。被发现后,有关人员解释称:这次旅游不是公费旅游,是自费,主要错误是跟区政府撒了谎,长达8天不在岗。后来被纪检的同志问起来,不得已才编了去省卫生厅开会的谎话。对此,宝塔区纪委、监察局已就该事件展开调查。

  卫生局工作人员集体脱岗去香港、澳门旅游,被人举报以后,不仅不承认错误、整改问题,反而编造去卫生厅开会的谎言,开会的谎言被戳穿以后,又解释称是自费旅游。听完宝塔区卫生局慌不择言的蹩脚辩解,让人好气又好笑。

  笔者注意到,当地纪检部门已介入调查,据宝塔区纪委王副书记介绍:“调查的焦点在于他们的旅游花销是不是公款。经多日调查,情况已明晰,但还不便透露细节。”调查公款还是自费,无疑是界定公款旅游性质的重要标准,但是纪委调查的焦点集中于公款与自费,言外之意是不是说,自费旅游就不问责呢?那么,卫生局半数公务人员脱岗外出,又“该当何罚”?何况,从宝塔区卫生局的一再撒谎来看,该局为了逃避问责,赶在调查之前订立攻守同盟,让旅游者补交费用,“洗白”公款旅游的概率不小。纪检部门既已介入调查,又“不便透露细节”,恐怕难以服众。

  换个角度讲,即便最终这些擅自出境公款旅游者得到处罚,除了有人“自认倒霉”外,对于以后,又能震慑住多少公款旅游者呢?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不少治理公款旅游的政策措施,但在现实中,公务人员假考察、开会之名,公款旅游仍然屡禁不止,比如2008年曝光的几起公款旅游事件,如果不是网友意外捡到旅行社遗失的出国考察清单,那些冠冕堂皇的公款“考察”根本不会曝光。

  公款旅游只见油门不见刹车,主要原因在于先行的监督管理未打到公款旅游的七寸。其实,以往问责公款旅游罚酒三杯的例子屡见不鲜:山东滨州市工商局局长邵立勇,在2008年地震全国哀悼日期间在武夷山等地游玩,邵立勇被免职不久就被任命为威海市工商局负责人;江西省丰城市卫生局官员分批外出旅游,丰城市给予的处理是局长改任书记;广州海事法院原院长罗国华因公款旅游被曝光,不出两月当选广东省政协副秘书长。公款旅游成本如此低廉,官员如何不去看望“南斯拉夫奶牛”?

  要踩准公款旅游的刹车,除了依法查处被举报的公款旅游者以外,还有许多事情可做。比如,对公款考察实行公示制,接受社会监督。从考察的线路、行程到出访的内容与费用都公之于众。比如,限制考察审批权。对公款考察严格控制、层层把关,用制度的力量杜绝“师出有名”的变相公款旅游。再比如,紧缩财政预算,把公款考察有限的钱用在刀刃上。更重要的是,制度的威力来自于执行力。相关部门要升帐理事,动员民众参与监督,一旦发现,从严查处。唯有制度到位,执行给力,才有望踩住公款旅游的刹车。


浙江日报 人文·前沿观点 00014 公款旅游为何不见刹车? 2012-04-20 浙江日报2012-04-2000028;2412830 2 2012年04月2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