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人文世界·艺文志

冯远:宁静以致远

  壬辰年的春日,走进正在布展的中国美术馆,偌大展厅,被一个大大的“怀”字所萦绕,让我沉浸在“历史溯怀”、“传统追怀”、“苍生情怀”和“技道萦怀”之中,《母与子》、《农家少闲月》、《竹林七贤》、《逍遥图》、《世纪智者》、《孔子像》、《水乡三月》、《夏之子》 ……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种类的中国画,链接成一个琳琅满目的艺术长廊——首次全面呈现了冯远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毕业以来迄今30余载的美术创作历程和丰硕成果。2012年4月26日,“笔墨尘缘——冯远中国画作品展”将于中国美术馆拉开帷幕。

  这,是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在他人生60甲子之年首次推出的个人画展。曾求学任教浙江20余载的冯远虽现居京城,但与滋养过他的西子湖却很近,于浙派人物画很有缘。

笔墨新意境

  冯远将展名题为“笔墨尘缘”,意在画卷之内,又在笔墨之外——冯远是著名人物画家,各色各样的人物当是他创作的母题。

  背倚大厅圆柱,面对画卷慢慢舒展。刹那间,一种被阳光照亮的不凡境界,一片如史诗般的宽广视域跃入眼帘——苍茫的雪域、高远的天空、白灼的太阳下,那一群群盘旋的雄鹰、骚动的牛羊、奔腾的骏马……此刻都在中国美术馆里散发出青稞酒特有的醇香。

  倾注全身心创作的巨幅新作《今生来世》,不论是强硬剽悍的藏汉,还是身裹藏胞的少女,人们看到长卷中的人物饱经沧桑,却充满对新生活的自豪。为了画出这种浓厚而又深沉的效果,冯远大胆使用了多层而又强烈的笔墨手法。他把墨色一层层地往上叠,像刻画山石一样刻画着各色人物。尤其在手、脸的处理上,用不同的皴法,不拘一格地塑造着这些饱经风霜的面庞,镌刻这些不同的性格形象。

  在冯远心中,“这些平凡的劳动者,都是对日常生活有着不倦兴趣的人。在他们的身上,我学会了如何发掘出悲悯人性、赞美生命的金子。他们让我知道,小人物也可以这样画!”

  “人们关注作品,就是因为关注人,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命运。”冯远把那百余颗蕴含智慧的头像聚在《世纪智者》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居里夫人、鲁迅、李大钊等中外智者汇聚一堂。白皮肤、黄皮肤的他们排列错落有致,层次分明,表情丰富:或沉思,或凝视,或微笑。画家用积墨法堆积的人物表情,分明而厚重。

  还有《乡童》、《我要读书》、《远山·拉哈屯的父老乡亲》……这些弥散着人文气息的当代农村人物画,是从冯远血液里流淌出来的乐章,甜蜜而冷峻。

  置身苦难与阳光之间,若没有对大地、对人民的无比热爱,没有追求美和爱的激情和为之忍受苦难的精神,那画家的意义又何在呢?冯远在《我们》画面的题记中写道:我是一个民工,来自偏远村落。为了憧憬中的生活四海为家……冯远画出了这群中国农民工的新表情——人类因追求梦想而伟大!

  西藏很遥远,藏民很亲近;乡村很偏远,农民很亲近;北大荒很辽远,黑土地很亲近——数十载风霜雨雪,数十载春花秋月。从上世纪70年代初在北大荒农村发表第一组美术作品,到如今花甲初度,冯远于各色的大人物小人物中,塑造了一系列在新中国美术史上具有标志性的公共记忆作品:连环画《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大型线描《屈赋辞意》、《秦隶筑城图》,极富震撼力的水墨巨制《保卫黄河》、《英雄交响曲》、《世纪智者》、《圣山远眺》,意境高远的现代水墨《逍遥游》,还有充满诗意境界的“唐诗宋词画意”系列……

浙派“新青年”

  上世纪50年代,西子湖畔孤山脚下的美院校舍里,在那条曲折走廊的尽头有一间学生颇为称羡的教室,透过敞亮的落地长窗,时常可见几位年轻教师在里面忙碌,他们潜心创作,日夜劳作,画稿盈箧。

  不久,从这个小教室里传来了周昌谷《两个羊羔》在世界青年联欢会上获得金奖的喜讯;之后,方增先创作出了《粒粒皆辛苦》;然后,李震坚的画笔下诞生了《戚继光平倭图》……

  从那时起,这种与旧文人画相异,又与其他地区呈不同面貌的新水墨写意人物画的出现,引起了广泛关注。从而,有了“浙派人物画”之说,在浙江这片水墨文人画的沃土里也就诞生了一个新的画派——浙派人物画画派。

  相逢即是有缘。大画家方增先与在黑龙江的上海知青冯远,一个近在浙江,一个远在东北,却都因为心中的艺术,相识在杭州举办的世界青年画展上。

  初见面,方增先问:“你喜欢画画?”冯远答:“是的。”

  告别时,方增先又问:“你愿意来美院读书?”冯远答:“做梦都想。”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重要的时刻,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时刻——1978年冬,冯远怀揣着一颗如“范进中举”的心情,终于在一波三折后踏进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班,从没上过大学的他破格成为方增先门下的好学生。

  在恩师方增先眼里,这个学生很特殊:有才气,有想法,有抱负。“画什么,怎么画,这是艺术家的权力,也是艺术家们能够做的。但我在院校从事中国画研究,主修了中国人物画。中国画在今天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换的过程中,人物画一直是需要下功夫解决的大课题。”冯远坚信:浙派人物画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创作现象,它更确立了人物画当代教学的系统,形成一条生生不息的发展之路——传写生之神,得画化之意。在中国美院任教务长时,冯远制定了国内美术院校第一部教学大纲和全日制4年本科教学方案。“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定要有规范,要有明确的要求。”冯远回忆道,后来中国美院国画系卓鹤君教授和陈向迅教授,通过多年研究实践编出了第一部国画山水画的教学大纲,十分有效。

  恩师方增先称赞,时至今日,浙派人物画对全国高等美术院校中国人物画的教学、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以及其他地域人物画流派风格的形成与发展,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也正因此,浙派人物画从一个学院小集体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画坛。

  宁和、恬淡、含蓄、自然——在中国美术学院任教期间,冯远深受导师方增先的影响,吸取了“新浙派人物画”的精髓:把素描和笔墨融合起来,把积墨法运用到人物画上。这种师承关系,促使了冯远对中国人物画的造型和笔墨关系有着更深层次的解读,他进而提出了人物画的三个境界,即由肖似、酷似到神似、妙似,最终上升到夸张、变形从而进入自由王国。

  “有哲理、有文采、有开拓……冯远是一位很注意怎样画的画家。”正如著名艺评家郎绍君所言,如果说浙派人物画的前辈是以集体合力出现的,那么我这辈则以多元、个性的风格、形式来影响集体,给浙派人物画以新生命力,开创了不同于师辈的当代浙派人物画新画法。

历史新画卷

  午后,我轻轻叩开中国文联1608房门。花发、黑布鞋,月白衬衫、银边镜框后,一双笑眯眯的眼。我伸出手,握住那双艺术之手。

  忽然间,我发现近在眼前的冯远跟他的历史人物画一样高远,时常带有浓重的忧患意识——由远及近的《秦隶筑城图》、《故乡》、《英雄交响曲》、《保卫黄河》、《百年历史》、《画坛四杰》、《秦嬴政登基庆典图》、《孙中山与中国》、《世纪梦》……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冯远的历史人物画创作始终没有中断过。

  “我画历史,意在为民族立碑”。冯远选择历史题材当然是由于他爱好历史,但不是为了怀古、怀旧,而是为了鉴古以知今。冯远的历史人物画不是简单地图解历史,而是从当代现实的角度重新审视历史。

  让冯远欣慰的是,这10年来他有幸促成了3件事情:参与推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实施完成,并向公众展出;去年底启动“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设立中国画双年展。

  令冯远高兴的是,在由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浙江共有15件作品入选,数量居全国各省区之首。这些作品全部由他当年任教的中国美术学院的34位著名艺术家协力创作完成。如今,这批以1840年以来各历史时期的100件重大历史事件为内容的100幅作品,静静地在国家博物馆里,构成了一幅具有民族史诗的画卷。

  冯远直言,中国美协之所以把中国画双年展的品牌落户杭州,是因了浙江是中国画创作研究的传统大省。它有中国美术学院——我国最早的国家级美术研究、教育机构,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潘天寿、黄宾虹先生为首的一代大师,奠定了中国画学、中国画教育的基础。而新世纪以来,国家中国画精品进京展也是以浙江的精品展揭开序幕的。

  对冯远来说,也许画好自己的画,会体现出自己的“小乘”思想。但能够推动广大的美术家共同来为中华民族做有意的事,那么每一个艺术家的个体价值就被大大外延了。不管将来后人怎么评说,我们这代人在有生之年做了该做的事,这是一张由集体共同创作的大画!其意义绝对大大高于任何个人创作之上。

  塑中华文明史, 画上下五千年。眼下,冯远想的更多的是,“如以新的视角解读历史,展现中国美术的价值观。”

  告别雨中京城,深夜的飞机上,我轻轻翻开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二十一世纪中国艺术家——冯远》画册。那幅放置首页的《红豆生南国》,当是他的最爱,抑或是他的念想——画面中,那如缕的花絮,那似火的红豆,那如水的江南女子,还有那挥之不去的西子湖……

  好在,冯远答应了:北京展览之后,我会携作品到杭州拜见江东父老!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艺文志 00019 冯远:宁静以致远 2012-04-20 浙江日报2012-04-2000010;浙江日报2012-04-2000011;浙江日报2012-04-2000012;2408412 2 2012年04月2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