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旧事》
画中忆
胡念望
赵瑞椿先生历时8年精心创作的油画细密画长卷《永嘉旧事》布局恢宏、层次丰富、画面生动,用写实的风格,突出反映了永嘉楠溪江沿岸自北宋以来的风土民情。该作品长1800厘米、高84.5厘米,画面中活跃着374位人物、139头(只)畜禽、113只飞鸟,与赵先生理解和记忆中的永嘉山水、民居建筑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反映了楠溪江沿岸千百年来耕读传家、与世无争、安居乐业的环境。
赵瑞椿1935年出生于温州五马街。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铜版画系。赵瑞椿在中央美院读书期间,师从韦启美、李斛、靳尚谊、侯一民习素描,师从李桦、古元、彦涵、黄永玉攻创作,在造型基本功和创作两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赵瑞椿擅长多种版画、水彩画、磨漆画和速写等。出版专著《木刻技法初步》、《素描基础训练的步骤与方法》、《网版技法》、《论绘画速写》、《版画教学结构初探》等。木刻作品《归来》(1962年)、《亲爱》(1980年),铜版画《永远的微笑》(1995年)列入中国百年版画大展及画册。赵瑞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广州画院国家一级画家、艺术指导。
赵瑞椿先生对楠溪江是充满深情的。抗日战争时期,他曾经在楠溪江枫林度过了难忘的童年,艰苦的岁月,是楠溪江给了他欢乐、希望。他说:“如果没有楠溪江逃难生活的美好记忆,就没有了孩提时代一切田园生活的幸福和欢愉,是楠溪江拯救了我幼小的心灵。”光阴荏苒,当年的小孩子已经是满头银丝的老人,而楠溪江成了他回忆童年生活一个最美好的片段,也是启发赵瑞椿先生艺术思维的摇篮。
创作楠溪江长卷《永嘉旧事》源于10多年前赵瑞椿先生与林坑古村落无意间的邂逅。那次,多次去过楠溪江的赵先生带一批学生去楠溪江源头一带写生。人类生活、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的林坑山地型古村落使赵先生一见如故。赵先生觉得林坑是艺术家寻找灵感、考古学家研究历史、人文学者研究民俗的好地方,也是从事美术、摄影、影视艺术创作的一个十分理想的艺术教育基地。赵先生非常珍惜自己与楠溪江山水的情感,带着温州人特有的山水情愫与审美思想,用自己手中的画笔精心描绘楠溪江山水之美、生态之美。
赵老师说,楠溪江的山水是充满灵气的,随处都可以入画,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在什么时候,不论从什么角度,坐下来就可以画,赵瑞椿先生每年都会去楠溪江寻找灵感。《永嘉旧事》长卷的画题,原先是《苍坡风情图》。苍坡是楠溪江中游一个小小的村落,唐代末年,唐王的一支后裔为避战乱,从遥远的北方长途跋涉来此定居。考虑到以《苍坡风情图》为题会令人费解,所以在创作过程中,改名为《永嘉旧事》。该幅作品的主题是“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动物的和谐、人与生活场景的和谐、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借用唐王后裔移民定居楠溪江的这样一个历史事实的展开,意在表现移民们在和谐的氛围中创造自己安居乐业的新生活。
在全身心创作楠溪江长卷《永嘉旧事》的7年零8个月中,赵瑞椿先生基本上谢绝无谓的应酬,几乎处于与外界隔绝的“闭关”状态。赵瑞椿先生说,艺术创作不能急功近利,需要深思熟虑,需要慢工出细活。不仅是作画,做其他事情也是一样,要沉下心来、静下心来。这种执着、这种毅力,及个中的甘苦,非我们一般人所能理解、所能想象。为了创作《永嘉旧事》,赵瑞椿先生先后去过6个省几十个地市所在地或乡镇、农村。北京天坛,山西五台山、应县,湖南衡山、张家界、凤凰,福建泉州、惠安,贵州岜山村,浙江天目山……永嘉是常去的地方,碰到创作上的难题,就立即到生活中寻找灵感与解决方法。该幅作品的画布采用黑龙江一家专业画布厂生产的纯亚麻布。该幅作品采用油画细密画的手法进行创作。油画细密画是现实主义绘画发展起来的分支,以小巧精细著称,也可以俗称为油画工笔画。
人物形象是决定作品质量的关键。在爬山涉水的艰辛历程中,赵瑞椿先生一共搜集了一万多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而如何让370多位人物活跃在多变的生活场景之中,而又要避免千人一面的弊病,赵瑞椿先生解决的唯一办法就是到生活中去寻找,将生活中的一点点感悟都有机地融入创作之中。赵瑞椿先生长期从事版画艺术创作,形成了一种理智思考问题的习惯,自始至终保持着一场冷静的激情,明确自己的艺术追求,绝不赶浪头随风倒,绝不做墙头草随波逐流,绝不脱离现实生活。赵瑞椿先生说,不论是科学研究或艺术创作,必须要有修行者的虔敬之心,对自己所从事的学科抱有敬畏之情。有了修行者的平和心态和持之以恒的决心,才有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当赵瑞椿先生历尽艰辛,最终用朱红油画色在整画的右下角签下自己名字和年份时,终于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朱红的签名包含着两层意思,用“Rui”是“瑞”字的拼音,接着写“椿”字,表明了他“中西结合”的艺术主张,这也是对他模仿自己启蒙老师陈垂平在作品右下角用朱红色签字的做法,意在表达对恩师的深深缅怀与无尽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