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美丽乡村

山区遂昌3年多的标准化实践,推动乡村旅游转型领跑全国—

乡村生活入风景

  日前,国家旅游局公布名单,浙江遂昌县与北京延庆县、江西婺源县、河南淮阳县、广西阳朔县一起,成为全国首批5个“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

  乡村旅游百花竞放,遂昌何以成为标杆?走在遂昌乡间,清晰的双语指示牌随处可见,即便游客初来此地,也不会迷失方向;农家乐服务员热情相迎,礼貌相待,游客宾至如归;村庄干净整洁,空气清新,乡风文明,都成了游客眼中的风景。

  遂昌县委书记杜兴林说,三年标准化之路,改变了遂昌乡村旅游,也在悄然改变那里的山村,那里的人。

细节,决定品质

  中国乡村旅游始于上世纪80年代,比欧洲整整迟了30年。尽管起步晚,却走得很急、很快。

  放眼浙江各地,乡村旅游遍地开花。但是乡村旅游业态的同质化竞争,已不可避免地出现。哪里都有农家乐,哪里都有漂流,哪里都有观光园,缺乏特色,缺乏个性,也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

  2009年,遂昌正式启动旅游标准化工程。实施旅游标准化,对久经考验的旅游名城而言,也许并不难。但对以乡村旅游为主的县域而言,这其中,阵痛难免。

  “如今,游客对乡村旅游提出了更高要求,仅是原生态的食物和美景,已不能完全满足需要。他们需要享受优质的旅游服务,看到更丰富的农村传统文化。”遂昌县风景旅游局局长徐建林说,让游客心甘情愿留下来、住下来,是乡村旅游面临的大课题。

  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该从哪里入手?一些细节触动了徐建林。

  一日,他带着客人游览南尖岩。南尖岩位于遂昌西部,主峰海拔1610米,汇集了梯田、云海、栈道、竹林、廊桥、古村等景致,是国家一级摄影基地。当客人提议导游详细介绍时,导游却说:“没什么好说的,你们爬上去,自己看好了。”

  在农村,每到农忙时节,农家乐业主忙着采茶、挖笋,经常怠慢游客。“很多服务细节和游客投诉说明,我们的软环境存在很大问题。”徐建林说,遂昌想借助旅游标准化,在最短时间内,接长这块“短板”。

  2006年以来,遂昌先后投资10.4亿元用于旅游设施建设,游客纷纷涌入。依托这些景区景点,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业态也迅速崛起。但这一刻,遂昌想要放慢脚步。

  当地的质监和旅游部门先后梳理了286项与旅游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制订、修订了近百项标准,而后逐一宣传贯彻到旅游业所涉的各行各业中。但很快,他们发现:现有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大多针对星级饭店、境内旅行社、景区、购物娱乐场所,不能完全运用到遂昌特色的乡村旅游上,比如黄金矿洞、农家乐、温泉旅游等。

  于是,他们着手编制和实施一些地方标准,《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农家乐服务礼仪》、《微笑遂昌旅游服务标准》、《温泉旅游服务规范》、《旅游城市公共标识指南》等30多项地方标准相继出炉。

标准,改变农民

  用标准化来改造乡村旅游,改造与乡村旅游不可分割的农村和农民,并不容易。

  “欢迎你们下次再来大田。”当游客吃完饭准备离开时,大柘镇大田村30岁的农家乐老板娘傅利青,很自然地用双手递上名片,表示感谢。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是遂昌人用了3年时间,才磨练出来的。

  “记住,不要在客人面前掏鼻孔、剔牙齿、挖耳朵、打喷嚏。客人询问厕所在哪里时,不要直接用手一指,而是要礼貌引导……”遂昌县大柘中心成人技校校长罗三海,一遍遍地交代参加培训的农家乐经营业主。

  从2008年起,遂昌邀请浙江大学、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丽水学院、大柘中心成人技校等专家,对全县的农家乐经营业主先后进行了多轮培训,从初级班到中级班,再到高级班,培训内容从菜肴烹饪、面点制作、服务礼仪等,逐步上升到经营策略和理念。

  遂昌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拓展乡村旅游的内涵。

  “农家乐服务礼仪这门没有科技含量的课,反而是最难教的。”罗三海回忆说,课上要求学员们围站成一圈,轮流演示如何迎接招呼客人。但学员们羞于表达,扭扭捏捏,半晌也说不出“你好”两个字,更别说表情自然、面带微笑了。

  记者翻阅《农家乐服务礼仪》发现,什么动作能做,什么动作不能做,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各项规定都非常细致。比如,“急什么呢,没看见我正忙着呢”、“就你一个人吗”、“还要饭吗”,这些不礼貌、不吉利的话都忌用。

  但对农民出身的农家乐经营业主而言,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农民都习惯大嗓门说话,大大咧咧做事,突然要求转变到细声细语、有礼有节上来,确实需要过程。”傅利青说。

  慢慢地,在一次次培训和外出参观中,遂昌农家乐经营业主的思想观念起了变化。他们逐渐意识到,礼貌待客、文明经营不仅带来了“回头客”,也在口口相传中吸引了更多外地游客。 农家乐规范经营,是遂昌实施旅游标准化、推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乡村旅游不能再走粗放式的老路子,它必须精致起来。”徐建林说。

  2010年,遂昌县专门发布文件,对县城区主要星级饭店、街道及通往主要景区沿线的400多个旅游标识标牌,和公共厕所、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各乡镇村也根据自身旅游特色,完善了景区景点、农家乐、文化休闲场所的标识标牌。

  大田村村口,竖着一张“大田村农家乐示意图”,上面标注了大田村几十家农家乐以及旅游集散中心、汤沐园温泉等景点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名称和方位。五角星标注的“您所在的位置”,让游客能够轻易识别方向。

  “旅游标准化似乎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却让我们的景区管理变得有章可循,服务水平大大提升。”丽水市十大休闲山庄、五星级农家乐鞍山书院负责人郑新伟说。尽管只是2A级景点,外国游客来得并不多,但鞍山书院内的标识标牌和重要人文古迹介绍,都是中英文双语标注,一目了然。

生活,也是风景

  大田村原是遂昌的茶叶专业村。从2009年起,因为农家乐的兴起,茶叶逐渐被村民冷落。傅利青家的茶园,已抛荒多年,任由他人采摘。

  但从今年起,傅利青打算重新收回茶园,把它建成“汤溪八景农家”的配套农业观光园,供游客体验采摘。同时,在日常经营中融入茶艺文化,丰富农家乐内涵。

  “茶叶是大田村的特色,我们发展农家乐,要把茶文化融入其中。”村委会主任周勇冠说,只有把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充分展示出来,把原始形态的农家生活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大田村的乡村旅游才会走得更远。

  既在标准化之中,又在标准化之外,浙江的乡村旅游,已是千姿百态。中国旅游报社总编辑高舜礼评价,在发展乡村旅游上,遂昌让大家看到了很多希望和前景,乡村旅游不再是低档化的农家乐,而是充满生态文明、多种文化和休闲生活的旅游产品。

  毗邻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的云峰镇刘坞村,其村东的黄岩坑,是宋明时期“永丰银场”旧址。该村以集体名义成立刘坞村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并依托银文化,打造出一座“千年银都”。走在村里,“银”字开头的农家乐旗幡,迎风招展,气势浑然;“银文化”为主题的对联、小景观、壁画,随处可见,引人驻足;“永丰银场”古道,在山间蜿蜒,吸引游客前来探秘。

  三年来,遂昌初步打响了黄泥岭、银都、大田、汤山头、红星坪等乡村旅游特色村品牌。今年春节期间,尽管阴雨霏霏,遂昌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12.64万人次,其中8000多人直接在遂昌景区和农家乐度过除夕之夜。

  变化远不止这些。在焦滩乡乡长郑月娥看来,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让老实巴交的遂昌农民走上了致富路,也为昔日落后的小山村带来了文明风。

  走在焦滩乡焦滩村“鱼头一条街”上,村民都会热情招呼,耐心回答游客问询。农家乐经营业主不拉客,也不强卖酒水饮料,只是努力做好餐饮,用真心实意留客。

  以前,湖山乡白石玄下村珠村畈自然村,鸡鸭满村跑,垃圾随处丢,村民穿着打扮也是邋里邋遢。自从村里发展乡村旅游,把打造清洁乡村写进村规民约后,村子日渐整洁起来,村民也变得更文明了。

  2011年,遂昌共接待游客564.03万人次,接待人次总量位居丽水市首位。对浙江人而言,旅游标准化只是乡村旅游转型发展的探路石。杜兴林说,在获得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称号后,遂昌又启动了“中国最佳旅游服务县三年行动计划”。

  又到山花烂漫时。浙江的乡村,正在静待着它的春天。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 00017 乡村生活入风景 2012-04-17 浙江日报2012-04-1700009;浙江日报2012-04-1700012;浙江日报2012-04-1700011;2405323 2 2012年04月1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