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美丽乡村·村口树

我和“德一馆”

  玉环县大麦屿街道岗仔头村

  杨青青

  2008年11月20日,我走进了玉环县大麦屿街道岗仔头村,成为该村的村委会主任助理。那时的我,走出吉林工商学院大门才三个多月,因为没有工作经验,对农村情况又完全没有认识,工作上处处难以入手。但一个偶然,让我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那一天,我去走访村里一位经典文化的爱好者。这位村民提议,县里非常重视经典文化的宣传,能否在岗仔头村文化中心也建立一个宣传点?我眼前豁然一亮:岗仔头是全县有名的文化示范村,村文化中心设施齐全,但却疏于管理;村里青壮年大多忙于办厂无暇照料孩子,每到节假,不少孩子就流连于网吧、游戏厅、或者是在危险地段玩闹。“我们一起办个‘中华国学经典诵读班’如何,给孩子们一个好的去处!”我的想法一提出,这位有志农村文化建设的村民欣然加盟。村班子也很支持,街道办事处也鼎力相助。社会热心人士送来了投影仪、电脑、课桌椅等,一些企业和社会团体送来了经典文学书籍,志愿者老师也主动上门了。

  2009年1月15日,“德一馆”正式开馆。“德一馆”,源自道德经的“德”,“一”则寓意统一,我们希望通过对经典文化的传播,来促进社会的和谐统一。课程以经典诵读班为主,我们希望把像《道德经》、《三字经》、《弟子规》、《大学》、《论语》这样的中华经典以一种愉快的方式深入人心,让孩子们知书达理、善良聪慧、乐观向上。

  德一馆的经典诵读班完全没有门槛,是免费供孩子学习的场所。但开课前,我还是紧张得好几晚睡不着觉,担心村民信不过我这个仅23岁、初出茅庐的馆长,担心宣传不够……但开课那天下午,当我提前一个小时去德一馆时,发现已有很多学生和家长早早等在门口,就在我激动地走过他们身边时,我听到我人生第一次有人叫我“老师”!

  第一次课,应该是圆满的,教室共50个座位,却由于慕名而来的人太多,有些家长和学生只能站在教室后面和过道上旁听。来听课的,也不只是6到15岁的学生,还有不少村民。当孩子们齐声朗读,目不识丁的村民也拿着书本,嘴里跟着念念有词。课后,一位妇女拉着我的手恳切地说:“杨老师,我也很想学文化,能不能为我们安排这样的课程?”

  不知不觉,“德一馆”创办已3年,截至2011年12月11日,已开课150多期,参加诵读人员累计近4000人次。除了经典诵读班每周日定期教学,我们还开办了书法班和美术班,不少孩子在这里学到了技艺并获得了优秀的成绩,但最让我开心的是,德一馆丰富和活跃了孩子们的课余文化生活,让他们受到了高雅文化的熏陶。

  有位叫桥桥的小朋友,最初总是要爷爷在课上一段时间后才能走,爷爷告诉我:“她太内向了 ,希望到这里能让她变得开朗点。”我发现,桥桥真的格外安静,总静静地坐在那儿,老师讲到有趣的典故时也只是羞羞地笑。但渐渐地,她爱和小朋友一起玩了,上课时也积极举手了。有一天散学了,她坚持留下来帮我一起整理课桌椅。我问,是不是因为爷爷太忙了还没来接她,她却说:“我每次看到青青阿姨都是一个人最后走的,还要整理桌椅,所以我想和青青阿姨一起整理再一起回家。”一股暖流一下子涌进了我的心窝,紧接着我的眼眶湿润了,那一刻,我觉得做什么都不累。

  (报道组 骆战红 选编)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村口树 00020 我和“德一馆” 2012-04-17 2356068 2 2012年04月1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