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美丽乡村·村口树

水道·人道·农道

  浦江县浦阳街道副主任 张丽丽

  我们本地话称种田、种地的人为“农民伯伯”。地方语言的色彩和特有含义,不是本地人,是很难领悟的。大家觉得,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滴禾下土,怪可怜的。现在,随着时代、耕作技术的进步,农业也逐渐从“自然农业”演化到“技术农业”,农民的概念也在逐渐蜕变、自行升级。

  但鉴于历史原因、现实原因、政策原因、个体素质原因等等,这个群体大多还处在自然生息状态;农村绝大多数尚属于自然农业的状态;农民还处于工种变化最慢,技术含量最低的阶段。可以说,他们是自身要求最低、适应变化最难的一个群体。

  我出身农民,但因没有下过水田、种过稻子,对农业和农民也谈不上了解。一直到2006年开始在街道分管农业,才发现过去自己与农村,一直隔着“看风景般”的距离;与农民之间,一直是“过客”、“做客”的身份。

  走进农村、走近农民,为他们谋事,与他们共事后,问题出现了。为了利用国家政策为农民谋利,我们常常绞尽了脑汁,但却发现,他们既不主动参与,也不积极配合,更谈不上顾全大局,愿意为了地方农民的大利而牺牲自己的小利。所以说,“小农意识”的说法,不是无根无据的。

  去年,樟后塘的一个农户反映周西坞水库一放水,他家下水道的水就朝上涌。我到现场一看一查就明白了事情原委:是农户在原先的水渠盖板上盖违章建筑造成的。我说,人有人道,水有水路,各走一边,相安无事。现在,人道想堵掉水路,你不问问水愿意么?要不,你就自己拆除房子好了。

  这个农户当时无话可说,等我回去后却四处给媒体打电话。于是,我接到了记者的来电。无奈之下,我就要求记者来现场看看,后来报纸上也没有登出来。再后来,我把村干部召集起来,把工程方案定下来,要求农户自己出些钱,重新整顿水道。但最后,因为农户阻拦,不了了之。

  今年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我又带着村干部与水利员去现场查看、放样。于是,很小的一个工程,被争取列入了本地2012年的规划,还拿到了上级3万元的水利资金补助。但还没来得及施工,一场大雨就再次把该农户的家里给淹没了。他们去本地报社反映问题,报纸就把事情刊登了出来。

  于是,我再次把村干部召集起来,要求他们保证政策处理、施工顺利。结果,去施工时,两次被农户以“事先不跟我们交代清楚”等理由阻拦。一直拖到3月7日,施工人员才打来电话,说一切都谈好了,正在施工。我过去一看:村干部、水库管理人员在现场监督,边上的农户都在打牌、搓麻将。

  说实在的,每次工程过后,我与农民伯伯之间也相安无事。都是公家的事,我自认为尽心尽力,也不会有人说三道四。但令人深思的是,为什么一旦有什么工程要放到哪个村,哪个村的老百姓就很容易翻脸不认人呢?再老实的人也“威得起”、“横得起”呢?是演戏么?是穷怕了,借机敲诈么?仅仅是为了利益么?

  农村、农业、农民,确实是我们国家当前存在问题最大、最多、解决最难的地方。但有一点我很清楚的:农村是生养我们的地方,但在这块土地上,营养物质、有害物质,是寄生共存的,不能轻易划分开来。我们必须先去适应、理解、了解,最重要的是,遇到问题绝不能放弃,要用实际行动去感动他们,且不求回报,最后才能引导他们,形成一条具有新思维、新观念、新行为模式的、全新的“三农”之路。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村口树 00020 水道·人道·农道 2012-04-17 2399092 2 2012年04月1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