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美丽乡村·村口树

帮石家坞茶农找销路背后的故事——

有爱在心,何惧麻烦

  本报记者 邓国芳

  石家坞是安吉县西北角的一个小地方,没啥特色,也没啥名气。不过,就在半个多月前,它登上《浙江日报》,瞬间出名了。让它出名的,是我,土生土长的石家坞人。

  我在省城当记者已整七年。乡亲们都晓得这件事,但他们很疑惑:“你在杭州当记者,但电视上从没看见过你呀。你啥时间出来播新闻啊?我们天天等着呢!”“我在报社,写稿子的,不上电视。”每次,我都耐心回答。

  日子一年一年过去,乡亲们的好奇心归于平淡,类似的问题越来越少。每次回家探亲,他们也习以为常:“你回来了啊。”但半个月前,他们突然又记挂起我的记者身份来。

  “茶叶没好销路,利润越来越薄。你帮忙想想办法好吗?”乡亲们托我父亲打电话。听出我的迟疑后,父亲加了句:“你在省城当记者,大家都晓得,能帮忙就帮忙,你爹也很有面子的。”原来如此。

  白茶产业势头不错,但散户茶农遭遇卖茶难,这事我多少有点了解。不过,白茶价格不菲,想要找到好销路,没这么简单。好在报社领导很支持,觉得我作为家乡儿女,理当为乡亲出力。于是,我第一次以记者身份,回到了故里。

  后来发生的事,基本都刊登在《浙江日报》3月27日第四版了。尤其是当日配发的记者手记,叙述了不少有意思的情节。新闻背后的故事,往往耐人寻味。未完待续的话,我还想说几句。

  “石家坞只有60多农户,种的白茶不算多,跟人家溪龙乡比比,没花头的。”在与村干部交流时,他们总是重复这句话。“确实不算多,但对农户来讲,还是很重要的。这几年,要不是靠白茶,石家坞农民哪会富得这么快呢?”我一遍遍说“好话”,希望引起村干部的重视。

  当然,我很清楚,找市场是农民自己的问题,不能怨天尤人,更不能赖到政府头上。这几年这帮茶农之所以被市场落下,很大原因在于自身,比如,坐等客商上门,不主动寻找销路;不抓质量管理,能卖就行;只看眼前,缺乏耐心,没有规划,等等。

  估摸“村级行政路线”行不通,我只好硬着头皮,向安吉县农业局求救。没想到,他们非常重视,不光派专家来调研,还热心帮忙联系茶企,让农户前去对接,真是万分感谢。

  然而,我还是没想到:政府热心了,农户却不热心了。他们的理想模式,是直接找到大客商,能以较高价格,直接订购干茶。“与企业对接有啥用呢,他收鲜叶不赚钱啊,能比茶叶市场高出多少?”问题不断抛来。

  我几乎是“拖”着他们去对接的,所以半路被“抛弃”,也在意料之中。我很理想,理想得希望借助自己的力量,改变他们的认知与观念。“看了大企业和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后,他们会扭转观念的。”我在心底一遍遍告诉自己。

  事情见报后的第二天,我收到了杭城某土特产连锁超市负责人的电话。他说:“如果农户愿意,双方可以考虑合作。”但他也提出了几个前提条件:一要开具专业合作社发票;二要带上自产自销农产品证明;三要按要求包装好,运送到杭州主营门店。

  从没把农产品卖进商场或超市的乡亲们,又怎懂得这些呢。即便我把好消息告诉他们,他们也是一脸茫然,不知所措。“要么算了,我们到哪里去弄这些啊。”又是轻言放弃,畏难而退。

  于是,我又四处致电求助。“你干嘛这么热心,真是吃力不讨好的。农民是最难伺候,最难打交道的群体。事情只要有一点点办得不称心,他们就会怪你。”某个镇干部在电话里好心相劝,农民的事,就随农民吧。

  我知道,他没说错,可这就是农民,让人爱恨交加。然而,这是我的根,我始终记得,也深爱着他们。正因为这份爱,所以才不怕“麻烦”,不怕 “吃力不讨好”。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村口树 00020 有爱在心,何惧麻烦 2012-04-17 2386803 2 2012年04月1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