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今日关注

年事高身体差,痴呆儿子要照料

谁来帮帮郭阿婆

  本报温岭4月11日电

  记者 聂伟霞 报道组 周旻澍

  日前,一位读者给本报记者打来电话:温岭一位坚强阿婆今年85岁了,还在照顾痴呆的儿子。随着年龄的增大,阿婆明显感觉自己身体不支,她在担忧,将来有一天她走了,谁来照顾痴呆的儿子。

  今天,省级主流媒体为民帮忙联盟记者走进阿婆郭珠的家。

  耄耋老人撑起一个家

  绵绵春雨中,记者来到温岭卖鱼桥社区长大楼路郭珠的家,这是一幢建于上世纪60年代低矮破旧的平房,一台旧得发黄的上菱冰箱和17寸的电视机是阿婆最值钱的家当。屋里虽然简陋,但整洁干净。

  阿婆年轻的时候是个烧水工,丈夫在当地大会堂工作。37岁的时候,阿婆生下了大儿子陈建华,还未满一周岁,孩子因得了脑膜炎治疗无效变成了痴呆。为照顾痴呆儿子,阿婆辞去工作。1987年,丈夫因为中风瘫痪在床,直到去世,一躺就是25年。她一边要照顾大儿子和丈夫,一边还要培养读书的小儿子,那种苦,难以形容。“25年来,我没有一天睡过好觉。”阿婆说。

  下午4时半,老人开始烧饭:一碗青菜、一碗豆腐干和昨天吃剩的四季豆是母子俩的晚餐。老人告诉记者,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在外打工,丈夫去世后,她和痴呆的大儿子住一起,靠政府低保补贴和儿子残疾补助过生活,平常以素菜为主,节假日偶尔买点肉和海鲜改善伙食。

  今年49岁的陈建华呆坐在饭桌前,看到有陌生人进来,两眼死死地盯着,没有一点表情。阿婆告诉我们,这个位子是儿子的“专座”,早上起来,他就认定这张凳子,一坐就是一天。三十年了,从未出过大门。

  “吃饭了。”阿婆盛好热腾腾的饭,摆好勺子,示意儿子吃饭,这时儿子向阿婆做了个鬼脸,拿着勺子慢慢地一口一口舀进嘴。

  眼前的阿婆1米45的个子,很清瘦,满脸深深的皱纹,但精神很好,也许是这种信念在支撑着她:儿子还需要我的照顾。

  每天早上6时,阿婆就起床了,趁儿子还没醒,上街买菜。回来后做好早餐,再叫醒儿子,帮他穿好衣服后,就给儿子盛好洗脸水,拧好毛巾。

  “从7岁能站立开始,我就教他洗脸,目前他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洗脸和吃饭,其他的事都要我帮着做。”阿婆说,忙完早餐,阿婆就开始洗衣、扫地、做饭,儿子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49年,天天如此。

  贫困家里的欢乐

  几个小时的相处,儿子陈建华开始和我们相熟起来,大概觉得自己形象不好,他拉着阿婆的手指指自己的头。“他想理发刮胡子,这样才会漂亮。”阿婆开心地笑了,陈建华也撅着嘴做着鬼脸,靠在母亲瘦弱的肩膀上害羞地笑着。

  阿婆知道儿子的心思,她从柜子里拿出一把掉了漆的剃头刀,熟练地理发,十分钟时间就理出了漂亮的头。儿子在镜子前照了又照,抿着嘴笑。

  “为了他们,我什么都要学会做。”阿婆说,邻居喜欢叫她“全能阿婆”,既是医生、护士、厨师,还是理发师。几十年来,靠着“全能”,她把丈夫和儿子都照顾得好好的。

  “快50年了,儿子不能开口说一句话,但是和儿子有了默契,只要做个手势,彼此之间就会相互理解。”阿婆说。

  “儿子就像跟屁虫,我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连我上厕所他也寸步不离。”阿婆的脸上充满着幸福,“虽然照顾他很辛苦,但是能和他在一起感到很幸福,他还能给我带来快乐。”阿婆说,儿子虽然痴呆,但是很“乖”,从来不发脾气,不高兴的时候,他会用脚轻轻地踢阿婆的脚,高兴时他会做鬼脸,还会拍手。

  “现在我就是担心我儿子,希望在我百年以后,他能有个温暖的家,有人照顾他,三餐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这是我唯一的心愿。”说着说着,阿婆抹起了眼泪。

  过了年,阿婆的担忧越来越强烈,因为两次患病留下的病根,每年春季的时候,就全身乏力,今年更是时常感觉到头晕、站不稳。而三个孩子在外打工,经济条件很差,如果要照顾这么一个痴呆的大哥,担心不现实。

  阿婆的心愿能不能实现?陈建华未来会拥有一个温暖的家吗?本报记者将继续关注。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04 谁来帮帮郭阿婆 2012-04-12 2402498 2 2012年04月1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