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与浙大联办座谈会——
清明时节忆先烈
本报杭州3月29日讯 (记者 吕玥 通讯员 费兰兰) 今天下午,本报和浙江大学联合举办缅怀先烈座谈会,邀请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同志,长期从事党史研究的学者和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师生代表一同追忆往昔、寄语未来。
已经93岁高龄的朱人杰老人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赶来了。“我参加过3次战争,虽然脑袋上挂过彩,但很幸运地活了下来。清明将至,通过这样一种方式缅怀那些逝去的同志,我觉得非常有必要。”朱老回忆,年轻时几乎每天都在打仗,而且条件异常艰苦,“像抗美援朝的时候,零下38℃的严寒,战士们就穿一件棉衣,过着一把糙米一把雪的日子,除了很多人战死沙场,还有不少战士冻坏了双腿,不得不接受截肢手术。”回忆往昔,朱老一次次陷入沉默,不忍再继续细说。
“缅怀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继承先烈的遗志。”已经81岁高龄的浙江大学原党委宣传部长、党史研究专家郑元康,今天带着一叠详细的史料,来到了同学们当中。
郑老希望大学生将爱国热情投入到学习工作中,时刻警醒身上肩负的重任,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发挥作用,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座谈会上,大学生们还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向老同志们提问,现场气氛非常热烈。
“这是一次别样的缅怀,也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座谈会后,计算机学院大四学生杨根茂感叹。去年曾参加本报和浙大联合举办的“红色寻访”的大三学生余泽鹏,对这场座谈会更有一番感触:“一路走一路听,再加上今天的座谈会,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没有革命先烈的浴血奋战、英勇牺牲,就没有我们现在和平幸福的生活。我们没有理由不振奋精神,沿着他们开辟出来的道路继续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