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去寻找一盏灯
童桦
40余天,38组专栏稿件,上千人的积极参与,今年2月开始的“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身处其中的我们,在一次次的采访中,收获了无数的惊喜和感动。
太多的善念和义举、太多的坚忍和崇高,它们都顺着我们的笔尖,缓缓流淌,直至汇聚成潮,涌向人们生活的角角落落。而价值观这一看似高深的概念,也在这股热潮的冲击下逐一厘清、细分,人人都可品味个中滋味。
由着这股热潮,我们泛舟而行。到学校、进村庄,访老人、问孩童,记真知、录灼见,一切的一切,都只为了探寻人人心中那最为柔软的角落。不由得在脑海中想起诗人的那句诗:“走了那么远,我们去寻找一盏灯”。
我们,的确需要一盏灯。
人人都要一盏灯
有一种花,名为昙花。
在她盛开那一瞬,你或许正沉浸梦乡。而当梦醒时分,昙花早已落去。赏花之清丽,需有机缘。
人的一天,亦如昙花一现般短短一瞬。你既可以无所事事,把它变得平淡如水;也可以充满干劲,把它过得多姿多彩。钟杏菊的一天,也是如此,因为难得回家的她总会纠结,是放下病人离岛回家看望快5岁的外孙女小丁丁?还是扛上药箱继续照顾岛上的病人?两难之下,我们会选择什么?
人的一生,就如长长的旅程。或悲、或喜、或苦、或甜,这些情绪所组成的人生韵律,人人跳跃其间。而由此引出的主观题:“什么才是完美人生?”相信很多人都在找寻着答案。比如大学生余江干家政,就有人对此评价:“寒窗苦读几十载,为的是啥?”但也有人称赞:“职业无贵贱,劳动最光荣。”
社会道德滑坡了吗?章梁君献骨髓值不值?我们,又要做怎样的一个人?从幼年时期的呀呀学语到成年后的工作打拼,从对自己的关爱到对家庭、社会的责任,一点一滴的生活印迹,浸润在我们的处事原则中,继而产生各种价值取向。但是,价值观的标准又是什么?在这次大讨论中,类似这样的疑惑和困扰,正激烈碰撞着、交锋着。
或许,只有悠远的时光才能解开思想上的枷锁,但繁忙的生活总让我们感慨时间的不足。于是,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我们的人生开始有了遗憾,有了太多未实现的目标,更有着对未来的迷茫。人们从未如此渴望拥有一盏明灯!
给我们一盏灯吧。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的社会里,面对人生的路口,我们不知道该怎样前行。我们担心,这颗找不到属于自己位置的心,又会否被时代的列车所抛弃?
无法后退的人生,人人都需要一盏灯,因为我们要借着它来引领心灵的航向。
人人寻觅那盏灯
一盏灯,亮盈盈的,指明你前行的方向;一盏灯,银闪闪的,照亮你前进的路程;一盏灯,明晃晃的,引导你走向心灵的深处。
灯在何方?历时40余天的“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便是人们的一次集体寻灯之旅。而我们,则有幸见证了这一过程。
如果不是亲临现场,我们很难听到横店集团上官筱天的感人诗句:“你成了一名清洁工/推起形影不离的垃圾车/带着如同伙伴的扫帚/追随着晨曦的第一缕曙光/你以婀娜的脚步/与太阳对舞”。
如果不是面对面的交流,我们很难知晓,温州退伍老兵周跃南替牺牲战友尽孝27年。
如果没有深入采访,我们更是难以得悉,安吉孝顺镇的“孝、德”文化在新时期的传承、创新。
大学辩论赛、村民恳谈会、专家学者圆桌会……高密度的讨论活动在短时间内于全省各地铺开。一时间,宏大的价值观被逐一细分成了各种观念:“大学生干家政”,引出了何为正确职业观的激烈争辩;“章梁君献骨髓”,道出了何为正确幸福观的思辨;“救火英雄田思嘉”、“救人大学生徐建龙”,更是将“义利观”、“道德观”的取舍,推向了人们的内心深处。
望着那张张因争辩而涨红的脸庞,看着那道道因躬行小善而逐渐舒展的双眉,握着那一双双因善举而变得粗糙的手掌,读着那一句句饱含个人梦想的话语,滚动那一条条充满智慧的微博留言、评论……我们明白了善的含义、义的道理、德的操行。而这一切更让我们懂得,当下的人们已经走在了寻找人生明灯的路上。
而蓝天下的人们,也已经知道寻觅心中那盏灯的方法,只要有沟通,只要有分享,只要有聚合。那盏灯,就会愈来愈亮,就在不远处!
充满希望的人生,人人都在寻觅那盏灯,因为我们要借它再次展望未来。
人人都是那盏灯
有的人,在找寻那盏灯的路途上耐不住寂寞,失去了光亮和温暖;更多的人,翻过了人生中众多的挫折,从而找到了心中的那盏灯,自信和快乐也随之而来。
其实,找寻那盏灯并不难,因为它是自生命开始后就一直留存在心底里的,从不曾远去。全社会的价值观大讨论,让更多的人正视起自己的内心。在各个乡村、社区、学校、单位,一丝丝小德、一朵朵善念、一片片真美,就这样抵足缠绕,晕染在了我们的人生版图中,进而成为人们的普适选择。在这一月有余的大讨论中,我们看到上至老妪,下至孩童,人人都在点亮属于自己的那盏灯。
义工歌手丛飞,183个孩子的“父亲”。为了给孩子们垫上学费,他不惜超负荷演出,直到自己因胃癌晚期躺在病床上的时候,仍对孩子们念念不忘。是那滴无悔的泪水,点亮了他心中的灯。
德清农妇蒋引娣,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在10年中偿还了丈夫欠下的24万元债务,当她颤抖的双手将债务一条条划去的时候,是对做好人的向往,点亮了她心中的灯。
而在娱乐至上、眼球效应日渐加重的今天,在多元价值观逐渐纷乱的当下,媒体又该如何点亮自己的灯?有人说,相比于媒体在社会丑恶现象上的连续揭露,真善美的事迹显得太过零散,无法串珠成线。其实,揭露假、丑、恶,这是媒体为道德撑腰的重要手段,正是因为一次次的“惩恶”,善的高度才得以彰显。在道德观念遭遇冲击和洗礼的时代,媒体显然听到了人们渴望“善”,渴求正面能量的吁求。因此,我们正用手中的笔和镜头,用自己的操守和良心,让更多的人触碰到那盏灯的温暖,更让这份温暖心心相传,及至全社会的方方面面。是这盏引导社会前行的灯,为我们的社会擎起道德的蓝天,拓宽了普适价值的维度!
热闹的讨论终归会化为冷静的思考。这40余天里,众多的普通人和机构都在用自己的选择、行动、理念,重新打开每一个人的心阀。而“从平凡的事做起”、“做好人,我快乐”,则是那盏盏灯上最为耀眼的光晕。
生命之光璀璨星空,道德之光绚烂苍穹。就让我们用自己的点点星光,去抚慰一个社会的集体道德焦虑。
未知的人生路,人人都是一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