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前沿观点

铺张之“痛”期待良治

  一

  有人说:美女记者和茅台,抢了今年“两会”的风头。

  这当然是一句调侃。不过,“两会”期间,茅台成为热议对象,却是事实。

  有政协委员提案:公款招待禁用茅台酒。也有人认为:公款吃喝和茅台酒没有必然联系,不应禁止公款喝茅台。这种针尖对麦芒的对垒,显然刺激了茅台酒厂,以至于他们在新产品发布会上,一激动就发出了“公款不喝茅台喝什么,难道喝拉菲”的反诘。这一反诘,又引来更大的声讨。

  围绕茅台酒的讨论,显然不是针对茅台酒本身,而是针对背后的公款吃喝之风。铺张浪费也决不仅限于公款喝茅台。“两会”期间,一系列有关“三公”经费的数据,出于代表委员之口,令人吃惊。

  比如,全国政协委员李金华说,如果作风方面稍微改进一下,一年省几千亿元是不成问题的。全国人大代表叶青称,中国全年的公务用酒量是一个“西湖”。而九三学社的提案,则给出每年公款吃喝3000亿的估算。

  二

  假如说“三公”经费滥用给民众带来的“痛感”,长期以来被中国人情社会的“温情”以及官场“吃点喝点花点不算啥”的潜规则所掩饰,那么,如今,随着公民纳税人意识的觉醒,随着社会对现代政治文明的认同,随着公民在理念层面对公权力责任和义务的确认,民众心中的“痛点”,正变得越来越敏感。

  民众日益理解到,“羊毛出在羊身上”,公款吃喝并非与己无关,而是与每个人有关。因此,民意在这一场舆论博弈中,集中、清晰地表明了姿态,公权方不能不真诚地从中自我检点,“认领”民意期待。

  除了展现民意,这一场舆论潮涌中,另一个有价值的信息则是,抨击铺张浪费风气的“意见领袖”,有相当数量的一批来自体制之内,一些是在任的厅级、省部级官员乃至国家领导人,一些是从省部级官职上退任。

  这说明什么?起码说明:不但是民众,而且越来越多来自体制内的官员,也认识到铺张浪费的严重性,发出了日益强烈的改革呼声。将体制内的自省,“嫁接”到民意的支撑上,无疑就是解决问题的良机。

  三

  如何根本上管好“三公”经费?

  目前看来,起码有两个层面值得推进,一是宏观层面的公开,二是公款消费具体领域的制度改革,以及对经费使用的监督和问责。

  解决问题,首先要暴露问题,只有全面公开,才能详细地暴露经费滥用的问题。而数据一旦全面公开,迫于透明化所带来的天然压力,体制内外就会自动形成制度改革的倒逼效应,同时倒逼“三公”经费支出制度的严格执行。比如,近年来关于公车改革的呼声,就不能说与公车经费的公开有关。

  因此,公开无疑是解决“三公”经费问题的突破口和起点,只有坚定实现公开的突破,问题才能朝着良治通道化解。

  公开的问题,在2011年已经“破冰”启程,中央政府公开了财政预决算,98个中央部门和北京、上海、广东、陕西等省市公开“三公”经费。不过,显然,公开经费的省市还是太少,2012年会否有更多的地方加入公开的行列?民众正翘首以待。更重要的是,要让这种公开常态化,成为从中央到各级地方的共同选择,还有待我们建立有关“三公”经费公开的一整套制度和法规安排,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公开的强制性。

  而在“三公”经费支出的具体领域,除了诸如公车改革等关键领域有待突破以省下大笔开销外,更广泛的问题则在于经费管理制度执行刚性的不足,这又涉及监督问责机制的缺失。

  普遍来看,我们不缺制度,缺的是严格执行。为什么不能严格执行?这一方面取决于内在意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取决于经费使用过程和结果还缺乏有力监督和问责。这包括小到一个乡一个处室内部的监督问责,也包括整个行政系统对各子系统的监督问责,还包括整个国家范围内人大、社会和媒体对政府的监督问责。假如没有这环环相扣的监督和问责,“三公”经费“不用白不用”,谁还会严格执行制度?

  “两会”期间,诸如“让吃得多少决定仕途”、“铺张浪费入罪”的提案,以及加快制定《预算法》、强化人大代表对财政资金的“看护”等建议,都是冀图在监督问责方面有所推进,尽管提案建议是否可行需要讨论,但这无疑是正确的方向。当然,财政支出并不限于“三公”,整个行政管理费用同样高企,这有待机构精简的持续推进。

  “两会”结束后,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以极大诚意宣示“权力来自人民”,同时恳切呼吁改革继续推进。“三公”经费关乎政府天责,是行政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愿本届政府在“告别年”,真正做到“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推进“三公”经费制度改革。


浙江日报 人文·前沿观点 00014 铺张之“痛”期待良治 2012-03-16 2370290 2 2012年03月1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