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人文世界·钱塘江

杭儿风

  赵福莲

  “杭儿风”一词有贬有褒,但一直来,似乎是贬多于褒。按民间的说法,“杭儿风”就是轧闹猛。时尚一点的说法就是赶时髦、跟风或者说是追求时尚。

  我们时常会在一些媒体上看到“杭儿风”这个词,什么车市杭儿风、股市杭儿风、瑜珈杭儿风甚至吃鸭脖子杭儿风,总之,各行各业不知啥时候就会刮起“杭儿风”。这种风不像“南宋遗风”刮得那么漫长,一刮上千年,它是一阵一阵的,说不定三五个月,说不定也就三五天。

  正因为“杭儿风”刮的时间不长,所以杭州人被人视之为 “浮”。风嘛,不时地移动着的,不稳定的,它是那样一种变幻不定的东西,风来浪涌,风去浪平。

  “杭儿风”一直刮下来,杭州人也一直被人议论着。但杭州人从来没有想要终止过“杭儿风”的继续发展。因为在杭州人看来,“杭儿风”不是一件什么不好的事儿,相反,这是一种求新求异的心理,完全是一种开放的心态,也是一种团结与活力的象征。不管是好事或是不怎么好的事儿,大家一块儿去做,败则一起败,成则一起成,笑则一块笑,哭则一块哭,这又有什么不好呢?如果说,一个城市的居民,不知道去跟风或轧闹猛,整天圈起自己的世界,外面什么事都不关心,那么,这个城市就失去了活力,这个城市的居民也就没有了求新求异的精神动力,这座城市无疑会陷入一片死寂。

  杭州人不仅爱刮“杭儿风”,还总结出一句俗语来,叫做“黄瓜儿跟着丝瓜儿荡。”

  瞧瞧,多么有趣,多么诗意,多么和谐!黄瓜儿与丝瓜儿同长在一个棚儿上,丝瓜儿肯定是比黄瓜要长一些,所以,丝瓜儿一荡,黄瓜儿便没有不荡的道理,于是乎,跟着一起荡,随风起舞,同心同德。多好!黄瓜儿、丝瓜儿,名字不一,但兴趣相同,风起处,一起舞之蹈之,其乐融融。

  风,也可以说是风气。气,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是非常讲究的,气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活力。围棋之道,更是讲究“气”,如若一局棋没有气了,那就说明这局棋活不了了。气,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能量,能量蕴藏着的时候,我们的确看不出它的真正活力,一旦能量释放了,那将是巨大的,不可估量的。

  杭州人不喜欢个体行动,做事爱凑热闹,也就是说群体活动,从中可以看出杭州的人与人之间少有隔阂,比较容易相处。赶风的当口,众心一如,你乘着这股风,我也乘着这股风,压根儿不会去想这股风之好坏,他们只在乎赶风的过程,享受着追风的乐趣。风过处,即便是落红满地,杭州人仍会心平气和地扫净落叶,准备着下一次的追风。这种对新事物的敏感、热情以及强烈的好奇心,让杭州人呈现了极为可贵的生活范本。

  这种生活范本,别人只可模仿他们最表面、最直接的东西,其内核是无法模仿的。别的城市也会有这种追赶时髦或追求时尚的风气,但与“杭儿风”绝然不同。杭州人在追风的同时,绝对是怀着一种平和的心态。而这种心态的平和,则与自古以来杭州人的生活习性有关。古往今来,杭州人最讲究“和为贵”。就连“杭儿风”,也体现了这三个字。

  倘若将“杭儿风”比作一味药,那么,这味药的功用如下:

  有朝气、能量大、流动性强、反应迅速、能保持城市的活力与兴奋度等等。

  如果这味药服得好,还会产生以下功效:

  有团队精神、市民素质极大提高,从而对城市起到舒筋活络的作用,使“杭儿风”具有更深厚的人文内涵!

  “杭儿风”刮了这么多年,其实,它一直来都是在变化着的,从原来的盲目跟从,发展到了现在的有选择有目标的追求,其实质已与昔时不可同日而语。

  杭州人爱家乡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历史上有好几次大规模的外来人口落户杭城,杭州人在接纳他们、吸收他们优秀文化的同时,一直没有忘掉自己的文化,一直都以自己本土的文化为荣。即使像“杭儿风”这样的风气,也坚守着自己的特色,不会因为别人的诟病而改变,也不会因为别人的议论而收敛。相反,杭州人把这股风越刮越大,越刮越红火,越刮越自信。

  “杭儿风”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源远流长,从史前时代古杭州人的治舟、治弓、治玉,一直到后来的“弄潮儿”,哪一种不是“杭儿风”呢?又有谁能说,这样的“杭儿风”有什么不对呢?之所以要刮“杭儿风”,是因为他们太热爱生活,太热爱这座城市了。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有品味,也使这座城市更和谐、更典雅、更富足、更精致。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钱塘江 00020 杭儿风 2012-03-16 2344016 2 2012年03月1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