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2012两会·进行时

外媒聚焦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

“真正加强法律对人的保护”

  据新华社北京3月11日电

  新华社记者 于长洪 唐璐 舒静

  如果说对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是本次中国两会的一个亮点,它究竟“亮”在哪里?在众多外媒的关注中,新加坡《联合早报》的解读最具个人视角:“一个普通百姓不需要天天向政法机关证明自己没干坏事,没有证据就不能判我”;而《华尔街日报》的评介则最有深度:“可贵的修改不是因为迎合西方的理想,而是为了真正加强法律对人的保护。”

  “中国赋予被告更多权益”“细化证据为王的原则”“意味着中国在人权方面的一个进步”——连日来,刑事诉讼法的第二次“大修”不出所料地吸引着外媒的目光。由于刑事诉讼法与规制职权机关和保障公民权利密切相关,国际舆论的主要切入点集中在以下几方面:此次“大修”孰“进”孰“退”?是为“迎合西方理想”还是“真正加强对人的保护”?如何在“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之间博弈平衡?

  从“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到 “疑罪从无”,及至此次“尊重和保障人权”首次写入草案,在立法天平的悄然倾斜和调整中,外媒的共识是,为了应对新问题和顺应“对司法公正的强烈呼声和对公平正义的更高期待”,“中国正在进一步努力改善人权、维护民主和法治。”

  去年草案全文向社会公布并公开征求意见,一个月内收到8万余条意见——开门立法赢得国际舆论肯定性评价。法新社称“这表明立法机关会听取不同意见”,法国广播公司则在详细比对二审稿与一审稿区别后说:“对非法证据的排除、建立证人保护制度、细化逮捕条件、保障律师职业权利、挽救犯罪的未成年人等规定令学界赞扬”。

  当然,外媒对于中国“新法”的执行力度也存在一些“担心”。法国《世界报》认为修正案还有“表达模糊不利执行的情况”,一些国际观察家的疑问还包括“司法机器甚至不能很好地执行当前的法律,它未来如何执行新法律?”

  相信事实能回答疑问。无论如何,中国向“司法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已经“得分很高”。正如《泰晤士报》所言,对于中国法制建设来说,“15年来最大范围的一次修正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浙江日报 2012两会·进行时 00002 “真正加强法律对人的保护” 2012-03-12 2364914 2 2012年03月1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