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浙大学子举行辩论赛——

今天如何学雷锋

  记者 吕玥 通讯员 陈勇

  本报杭州2月22日讯 当代社会,弘扬雷锋精神,更需要进行制度建设还是精神宣传?今天下午4时,由浙江日报、浙江大学和浙江在线联合举办的“弘扬雷锋精神”主题辩论赛第一场在浙江大学国际会议中心拉开帷幕。浙江大学辩论队的8名优秀辩手,分为两队,就这一辩题展开激烈辩论。

  现场唇枪舌剑

  “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整场辩论赛由这句充满调侃意味的网络话语开始,给大家带来一个值得深深思考的问题:改变这样尴尬的局面,我们究竟更需要明文规定、赏罚分明的制度建设,还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精神宣传?

  西装革履的8位辩手有备而来。认为“当代社会,弘扬雷锋精神更需要进行制度建设”的正方首先抛出观点:“知而不为,社会难以形成良好的风气。而弘扬雷锋精神并不仅仅是为了让人们知道并理解它,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践行它。在这两个基本环节中,制度建设相比精神宣传更加重要的理由是,制度建设可以标本兼治。”

  面对这样的立论,认为“当代社会,弘扬雷锋精神更需要进行精神宣传”的反方显然坐不住了。来自法学院的一辩接连抛出一连串问题进行反驳:“同样是鼓励,国家规定做好人好事每人每次奖励50块钱和看几集《闲人马大姐》,哪个更让你觉得关心他人是件快乐的事?同样是倡导,把学习雷锋精神写进红头文件和宣传人们身边每天发生的好人好事,哪个更让你相信互帮互助是你最亲近的人们的共识?”

  短短6分钟各自立论,双方辩手马上把辩论赛带入了一个剑拔弩张、惊心动魄的情境中,而此时,台下观众几乎鸦雀无声,所有观众以及评委老师都屏息静观正反两方选手的发挥。

  观点激烈碰撞

  8位辩手的表现没有辜负到场观众的期盼。无论是在最为紧张刺激的攻辩和自由辩论环节,还是在看似平静、实则风生水起的总结陈词阶段,辩手们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场面十分精彩。

  “如果现在社会,大家觉得做好事有一种危险,还会继续学雷锋吗?还是会觉得心寒呢?这样带来的危害会不会很大?”

  在谈到一些地方在弘扬公民道德方面缺少制度保障时,正方辩手列举了“倒地老太无人扶起”的现实窘况;而反方辩手则搬出吴菊萍的故事进行反驳。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制度做不到的地方,比如众所周知的‘最美妈妈’吴菊萍,她做出接孩子的决定几乎是一瞬间的事情,那么请问制度又如何作用在这一类的好事上面?”

  而在讲到一些制度的设立,可能会让做好事这件事本身变了味道时,许多同学身边的例子也被辩手们搬上了讲台。“比如在宿舍楼下有个同学让我搭一把手搬一桶水,我可能会很乐意,但他如果给我十块钱让我搬桶水,那我可能就不乐意了。还有寝室三个室友都快毕业了才去做规定的20个小时的志愿服务,那他们不会给我产生感染,我也不会对他们产生崇敬。”

  场内场外互动

  辩手们幽默风趣,语言犀利,不过记者发现,除了台上,台下也有不少高手。台上台下互动的观众提问环节,同样也是一次智慧的交锋。

  “对好人的免责没有建立,请问反方如何保证榜样宣传的影响力?”“请问对商鞅变法中的‘徙木立信’怎么看?”“为什么精神宣传就只是说教呢,难道不能是感同身受吗?”几个提问博得了全场的阵阵掌声。

  直接交锋不过瘾,场内还有微博墙。与以往听辩论会需要观众关掉手机不同,在这次辩论会上,不少现场观众还和许多场外听众一起,纷纷掏出手机发布微博表达观点。

  网友“徐碧莹”直截了当地指出:“我认为制度建设会有更好的效果。通过制度建设,人们将一步一步感受到学雷锋的重要性并逐渐形成习惯。”

  而另一名网友“君落羽”随即跟上相对观点:“对于学雷锋,制度建设固然不可少,但是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方向的引领。对每一位公民而言,只有从心里接受才能达到根本的目的。”

  “如此生动的语言和方式,充分展示了80后和90后大学生的风采。”看罢辩论赛,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黄健忍不住赞叹。他说,时代需要雷锋精神,而这次辩论赛让我们看到,如何创新学习雷锋精神的形式,并将其代代相传,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今天如何学雷锋 2012-02-23 2341756 2 2012年02月2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