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老板回村当监工

  本报舟山2月22日电

  记者 林上军 王益敏

  报道组 沈珈羽

  “在这里挖口井,大伙取水方便多了。”定海区白泉镇浪西村50岁的姚阿国坐在办公室里,仔细地在建筑图纸上描绘着。“再过三四个月,全村174户村民都能搬进新房子了。”从老姚的语气中,我们听出了一股强烈的期盼。

  说起老姚,浪西村村民都不陌生。30年前,老姚背起包裹独自出门谋生。10年前,从舟山跑到上海,老姚从泥水工做起,逐渐成为包工头。6年前,老姚在上海有了自己的工程承包队。“生意好的时候,一年至少有几十万的收入。”回想起过去的事,老姚很自豪。

  不过,令大家没想到的是,两年多前,老姚放弃了上海的事业,一个人回来了。“全村要搬家,造新房子了……我被选为村民代表,当上了新房的监工。”老姚说,那是2009年6月,浪西村整体搬迁工程启动,全村要从离白泉镇镇中心15公里外,搬到镇中心西侧1.5公里处。

  不当老板,回来做监工?老姚说,当时,他得知被村民选为代表后,第一时间就回来了,“这可是全村人等了一辈子的大事。”

  我们查看后发现,老浪西村靠近海岸,不仅房子陈旧,而且交通极为不便,全村出入仅靠一条上世纪70年代开辟的简易隧道与外界相通。1996年,舟山发电厂在村旁建成,电厂粉尘对当地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电厂扩建,整村搬迁的呼声更高了。

  “当上监工后,就不像以前做老板那样,想不去上班就不去。”老姚说,虽然现在收入少了很多,但是,近两年多来,无论刮风下雨,他都一大早就跑到工地上,到处转转,“干了这么多年建筑活,一看就能看出房子质量好不好。”

  边说着,老姚带着记者到工地上转了一圈。“房屋的结构就像一个人的骨架,结构好了,房子质量就不会差。”老姚说,有多次他当面给建筑队提出了返工建议,有时还吵架,后来,建筑队工人及负责人都说他做得对,造房是百年大计,是应该这样。

  “哪套房子是你的?”记者好奇地问。

  “还不知道呢。造好后,村民集体抽签,抽上哪个算哪个。”老姚说,他并不在乎最终住进了哪间房子,“反正都是好房子。”

  据白泉镇镇长张晖介绍,近年来,白泉镇加快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提供保障性住房用地177.8亩,直接保障全镇428户1407人住有所居。“除了浪西村的整体搬迁,在其他村也实行了符合实情的开发模式。比如,在金山村通过宅基地置换的方式,将村民建房集中,同步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在全镇未来发展规划的核心区域,打造了全区首个区级乡村居住小区项目,让当地渔农民住上和城里人一样标准的房子。”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老板回村当监工 2012-02-23 2329596 2 2012年02月2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