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一个大学生家政的心路历程》引热议——

劳动创造幸福生活

  本报杭州2月22日讯 连日来,本报刊登的《一个大学生家政的心路历程——请你说说,今天劳动还有高低贵贱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受到持续关注。一些从事基层服务行业的干部职工也踊跃参与“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各抒己见。

  服务他人快乐自己

  看了这一报道后,浙江绿城物业集团有限公司市民中心保安负责人周莎特地和身边的大学生保安聊了聊。“他们和余江一样,起初选择当保安有许多无奈,不敢跟亲朋好友讲,就怕别人瞧不起。”周莎深知这种感受,“当保安的确很辛苦,天寒地冻还要站在户外巡逻,冻得手脚都没知觉,有时候还会遭到辱骂。”

  周莎说:“正因为这样,许多人就认为这份工作低人一等,其实不是这样的。”她在跟大学生保安交流中发现,他们工作更加认真勤恳,也很有上进心,“当自己的工作得到别人认可时,那种兴奋的感觉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虽然辛苦,但能够为这么多人服务,正是这份工作的价值。”

  “大学生当保姆怎么了?都是为老百姓服务,一样很光荣,余江的行为值得提倡。”娃哈哈5011号送水站负责人黄根银看了本报《一个大学生家政的心路历程》的报道后有些激动,他认为,在当今相对浮躁的社会,探讨劳动价值观很有必要。

  对于有些人认为大学生做保姆、当环卫工人、做保安是大材小用的观点,黄根银认为,每个人的追求不同,即使大材小用也可以用得恰到好处。“现在,送水站也有不少大学生,有些大学生做得好,自己承包送水站,当起了老板,还解决了一些人的就业困难。”黄根银告诉记者,他就曾经碰到两名大学生,“他们的心态都很好。从基层做起,自己开起了送水站,虽然比较辛苦,但一样会有成就感。”

  关键在于提升技能

  对于余江的心路历程,杭州名人名家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监杨天愉非常理解。他们曾经到校园招聘,大部分学生听说是餐饮服务行业,就比较抵触,认为大学生做餐饮就是人才浪费。“这种观念是整个社会造成的,是不正确的。三百六十行,行行都需要人才。其实,服务行业更需要素质好的大学生。”

  “大学生从端盘子的服务员,一直做到中高层管理人员,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这里并不少见。” 杨天愉说,在现在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不一定能找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应该拓宽眼界,摆正心态,只要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

  “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也没有这么多的‘白领’、办公室文职岗位等着大学生去做。所以,大学生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 三替集团董事长陶晓莺对余江的情况非常了解,公司之所以培养家政方面的人才,正是为了满足现在的社会需求。她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也在不断提高,每个领域都有自己不同的诉求。

  “其实,不管做什么工作,只要自己努力,每个人都能干出成就。” 陶晓莺发现,这些大学生管家在雇主家里,可以学到很多其他地方学不到的东西,对他们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好处,很有发展前途。

  心态好才能干得好

  “和其他行业比起来,我们这里的工作更加辛苦,天天和垃圾打交道,即便这样,还是有不少大学生愿意做。”杭州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汪骏告诉记者,从2010年开始,公司招收了一批大学生,他们不管从事什么岗位,都要到一线基层锻炼3个月。如今,垃圾填埋技术要求越来越高,正需要大学生来做。

  以前,公司沼气循环利用率不高,但在几名大学生的研发下,整个技术水平都上了一个台阶。“劳动没有贵贱之分,老师傅有老师傅的价值,大学生也有大学生的优势。比如余江,他就能为雇主提供比一般保姆更优质、更高端的服务。”

  杭州殡仪馆主任罗齐本看了本报相关报道后,深有感触。他认为,大学生当家政服务员之所以受到冷嘲热讽,就是因为社会上对待这种特殊行业的错误态度,总觉得做保姆是低人一等。

  “就像殡葬行业,很多人一提起就有种忌讳、恐惧的心理,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 罗齐本说,其实,现在殡葬业正在向机械化、电子化方向发展,需要知识更新,也需要大学生补充新鲜血液。

  看着一些大学生在殡仪馆越干越踏实,罗齐本觉得很欣慰,“有些大学生刚来的时候,心理有负担,觉得不好意思。随着不断实践,他们也觉得自己不可或缺,得到单位领导和同事的尊重,心态变好了,做得自然就认真。”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劳动创造幸福生活 2012-02-23 2341696 2 2012年02月2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