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文章导航

今天,我们向谁学习

一场有关偶像观的微调查

  本报记者 叶玉跃

  你怎样看待偶像?你又有怎样的偶像观?你去过名人纪念馆吗?以后会去吗?为了解目前人们对于偶像观最真实的想法,本报实地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在杭州市体育馆门口,对来观看CBA比赛的50名体育迷(男生36名,女生14名)做了一场问卷调查。所有问卷全部现场发放,当场回收。

  “偶像观”微调查题目:

  1. 以前有没有参观过名人纪念馆?

  2. 如有,去的是哪里,个人还是团体去的?

  3. 如没有,以后会不会去参观名人纪念馆?为什么?

  4. 怎么看待免费参观的“名人纪念馆”受冷遇?

  5. 你的偶像?歌星、娱乐明星,或比尔·盖茨等富翁?

  6. 现今社会,你认为我们应该有怎么样的偶像?

  你去过名人纪念馆吗

  35位同学说“去过”,15位同学说“没去过”,去过的占70%。这些名人纪念馆中,除了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等伟人外,还有苏东坡、孙治让、马寅初、鲁迅、陶行知、潘天寿等众多文化名人被提及。

  当问到第二个问题“以后会去吗?”时,98%的人回答说以后会去。

  大三学生陈恺说,“以前没参观过名人纪念馆,不过,以后有机会还是会去的。一方面,可以了解过去,了解历史;另一方面,仅作为工作休闲,这样的纪念馆也可以修身养性。”

  一位做生意的张先生明确说不去参观,“虽然这些名人为国家、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应该为世人所敬仰和怀念,但那都是过去的事情了。还有些所谓的名人,并不是自己欣赏的类型,不值得去看,或者太单一了,要么革命烈士,要么文化名人,还有其他的吗?”张先生说,每个时代都应该有每个时代的英雄和伟人。用这些参观纪念馆的时间,多做些对自己成功有利的事不是更好?

  名人纪念馆为何受冷遇?接受调查的男女老少都有自己的看法。

  “与明星们满大街的海报、大屏幕广告相比,这些名人纪念馆可能宣传不够吧?”张小莉说,“另外一个方面,现在大家工作压力都大、生活节奏快,也普遍浮躁,这方面需求不大,热情也不高。”

  “名人纪念馆过于泛滥,甚至有些地方为了业绩,滥竽充数。数量有余,精品不足,可能也降低了人们对名人纪念馆的重视。”

  我们怎样看待偶像

  我们是否应该有自己的偶像?从调查结果来看,有84%的人都说有偶像,其中56%选择了乔布斯,19%选择了周杰伦,还有25%选择了其他。

  一位从广东来杭州出差、正好来看场球赛的梁家富先生说,他比较欣赏科比等球员,有激情,球打得好,就这么简单。他说,这也并不一定就是崇拜,“应该培养当下人正确的价值理念。”

  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学生说:“其实很多年轻人喜欢周杰伦,因为他是伴随我们80后成长起来的,我们听他的歌长大,而且他的身世坎坷,有坚强的一面,所以他的演唱会我每次都去看。我觉得这样的偶像可以催人奋进,不一定要高大全的才是偶像。”

  其他人眼中的偶像什么样?

  ——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极大地改善了自身的生活状况,同时又对社会作出了较大贡献的人。

  ——致力改革的政治偶像、知识技术创新的财富偶像、文化传承的学术偶像。

  ——个人有个人喜欢的,没有统一标准,但偶像应该能在某些方面给人启示,比如他的经历、精神和理想信念。

  ——行而立信,不光靠嘴皮与外表。平凡,但靠个人努力,并能给别人生活中起到正确、积极影响的人,才是偶像。

  ——偶像一定要在某一领域有一定作为,让人佩服。同时他要善于感染、激励别人奋发向上,他的精神、事迹能让别人一直纪念,具有长远影响他人的能力。

  ——思维活跃,富有意志力和创造力,应该是取众家之长,而不是盲目崇拜某一类人。

  ——偶像是青少年时期才有的吧,我觉得偶像首先要能促进个人的成长,这与偶像是娱乐或体育明星无关,关键看个人爱好和偶像品质,还有良好的社会风气及引导,很重要。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今天,我们向谁学习 2012-02-23 2337766 2 2012年02月2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