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前沿观点

农民工就业“短工化”趋势亟待扭转

  ■新闻源:

  近年来,“短工化”就业趋势在农民工群体中变得越来越明显和普遍。调查显示,农民工平均每份工作的持续时间为2年,两份工作的时间间隔约为半年多。专家认为,“短工化”不利个体发展和产业升级。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应该是体制的调整和法律的规范。

  出现“短工化”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农民工个体原因看,有一些新生代民工缺乏长远打算,对职业、人生缺乏规划,定位模糊,甚至有一些90后农民工处于迷茫状态,把打工当旅游。但更多还是社会方面的原因,比如,用人单位对农民工重视程度不够,更多想着的是自身利益,并且还是习惯传统的管理办法,忽视了新生代农民工更多新的诉求。此外,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也做得不够到位,在户籍、教育和医疗等制度方面,面对农民工群体时依然有一定的门槛。

  由此不难看出,“短工化”的诱因终究还是保障体制与用工机制存在短板,这其中包括了用人单位、地方政府等多方因素。我们必须意识到“短工化”蔓延负面影响之严重:对劳动者而言,无法建立熟悉的圈子,缺乏社会关系的支持,缺乏归属感,不利于心理压力的排解,同时影响个人生活的稳定;对企业而言,现在很多企业都面临产业升级的考验,如果技术骨干留不住,同时低技术性的劳动力频繁更替,将不利于转型升级的实现;对社会而言,当有相当一部分的社会群体在频繁流动、更换工作时,不仅将不利于社会稳定,还会为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增添新难题。

  在这样的语境下,综合各方面原因,应该无条件扭转农民工“短工化”趋势,尤其要避免过去应景式的关注以及监管服务上的缺失,从进一步加强体制调整入手,规范法律以实现劳动合同规范化、稳定劳动关系和维护农民工权益,不断改善劳动环境的同时,以产业升级为依托,创新管理方式和制度建设,尤其要着重于户籍制度和教育制度的创新和完善。只有站在稳定社会经济发展大局的角度,做到福利保障制度“长效化”,才能扭转农民工“短工化”的趋势,实现社会、企业、个人互惠共赢。


浙江日报 人文·前沿观点 00014 农民工就业“短工化”趋势亟待扭转 2012-02-23 浙江日报2012-02-2300028;2339299 2 2012年02月2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