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松阳村民周伟民23年照顾聋哑老人

亲情,超越血缘

  “‘爸’,只要能把您的病治好,花再多的钱也值。”这几天,松阳县古市镇上五木村周伟民夫妇,每天都在做“父亲”的思想工作,希望左大腿中部患有动脉瘤的张水德,能够同意做手术,以便早日康复。

  事实上,周伟民与85岁的张水德,既不是父子,也无亲戚关系,只是同村人而已。

  23年前,从部队退伍的周伟民,看到张水德无依无靠,主动担负起照顾老人的责任。

  亲情,超越血缘。

  救济老邻居

  张水德自幼聋哑,也没娶媳妇,日子过得艰难。

  1990年3月,当兵4年的周伟民回到上五木村。在部队期间,他身体练得棒棒的,思想也得到了提升,特别是部队经常讲述雷锋的故事,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

  让周伟民记忆犹新的,是雷锋日记中的一句话:“自己辛苦一点,多帮助别人做点好事,这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福。”

  正是从这年开始,村民的稻谷种子,由以前的集体购买改为村民自己选购。当年9月,当全村人的稻谷丰收在即时,唯独张水德的稻谷长得参差不齐,有些连稻穗都没抽出。原来,张水德没有买种子,只是将前一年吃剩的稻谷种下。

  那一年,张水德几乎没有收成。不少村民说:“今年哑巴要挨饿了。”

  “那年,我也没种稻谷,从人家那里借来几担谷子,看到他比较可怜,就分一部分给他吃。”在周伟民的帮忙下,张水德才没挨饿。

  次年,周伟民自己买种子、肥料、农药时,都顺便给张水德买一份,并帮着张水德种水稻。正因如此,张水德的稻谷大丰收。

  “当时,很多村民都非常不理解,说我为啥这么热心帮他。”周伟民说,但他并没在意,他认为,时间长了人家自然就会理解了。

  此后,从买稻种,到田间治虫,再到收割,即使再忙,周伟民夫妇都会抽时间去帮老人。

  接爸爸回家

  2000年,周伟民夫妇在古市镇开了一家家具店。当年中秋节,他照常去上五木村接张水德过节。却看到张水德卧病在床,人也瘦了一圈,夫妇俩赶紧把他送到医院治疗。

  原来,老人已经发高烧躺了3天3夜,非常虚弱,医生说,如果再晚一步,就可能有生命危险。

  为了照顾老人,周伟民夫妇轮流照看老人,8岁的女儿周琳燕一有空就会去医院陪床。

  在周伟民夫妇的悉心照顾下,老人的身体逐日康复。周琳燕看着张水德,对爸妈说:“如果这样送爷爷回去,万一他再生病,还是没人照顾啊!”

  “当时,我也很犹豫,毕竟把老人请到家里会有很多不便。”看着女儿执意要把老人接回家,周伟民也欣慰地笑了。

  如今,周琳燕已经在浙江工商大学读大一,谈起自己当初的举动,周琳燕笑着说:“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感觉老人无依无靠,需要照顾。”

  在周琳燕的记忆中,周伟民一直是个助人为乐的父亲。出院后,周伟民便把张水德接回家,并慢慢改口叫张水德“爸爸”,悉心照料着老人。

  求老人治病

  从此,张水德在周伟民家里过着幸福的生活。

  今年春节前夕,周伟民发现老人走路有点吃力,就带老人住院检查。

  检查发现,张水德的左大腿中部患有动脉瘤,左脚的5个脚趾头已经枯死,并将继续向上蔓延,需要高位截肢,不然,就有生命危险。

  听说要截肢,张水德流着眼泪打手势告诉周伟民:就算手术成功了,他可能也活不了多长时间,千万不要浪费一大笔手术费用了,而且,以后照顾他也是个麻烦。

  不管周伟民夫妻怎么做老人的思想工作,张水德始终不同意做手术。

  无奈,周伟民只好去村里请来张水德的老朋友,帮助劝说“爸爸”做手术,老人终于同意了。

  周伟民夫妻的爱,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女儿。周琳燕寒假回家,得知爷爷的病情后,天天上网查询相关医院,并发出求助帖,希望能有更好的治疗方法。

  记者看到,周琳燕还特地将医院名称、联系方式写在一张纸上,让父母去联系治疗。后来,周伟民考虑到老人不宜出远门,就将县医院的诊断材料,发邮件给杭州医院的专家。最后,专家认为只能采取截肢手术。

  最近几天,张水德的情绪不稳定,时而愿意做手术,时而又担心给周伟民家增加负担,不同意做手术。尽管如此,周伟民全家仍然耐心劝说着。

  直到现在,周伟民仍然在等待,他动情地说:“我们一定会让老人同意做手术的。”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亲情,超越血缘 2012-02-21 2336812 2 2012年02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