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吉祥年到冬面俏
报道组 陈光曙 丁华 记者 陈醉 农历新年已迈开脚步走来,宁波象山新桥镇洋坑村村民吴再玉张罗开了:清洗工具、准备原料、招呼人手……每到过年,这里的乡亲有个习俗,就是一定要吃一碗亲手做的冬面,祝福亲人长寿健康。而吴再玉,就是村里有名的做冬面能手。 “冬面”只是象山本地人的称呼,它长得像平时经常看到和吃到的“番薯粉干”。不过和“番薯粉干”相比,冬面的说法似乎更透着一股浓浓的年味。据说,在100多年前,当地就已经有了做冬面的习俗。 “上辈人口中还有个未经考证的说法:冬面的‘诞生’要比我们现在吃的面条早很多,甚至有人说这是最早的面条。”吴再玉一脸自豪地说。 制作冬面的唯一原料就是番薯,番薯好坏直接影响冬面的质量。“好土质才能出好番薯。”在吴再玉心目中,象山本地的土质是非常适合番薯生长的,70%的泥土和30%的沙子算得上“黄金搭档”。只见,他将番薯粉用温水调匀,加入番薯浆后和成面团,这个步骤的关键就是 “慢工出细活”。“一点点加,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直到面和水达到合适的比例。” “如何把面团变成面条,靠的是多年积累下来的手感了。”吴再玉边说边把面团放在特制的压模中用力挤压,面条就一条条从小孔里“探出脑袋”。调节压模的高低,可以控制面条的长短、宽细。一般冬面的长度为60厘米,长的可以做到1米,因此就有了吃冬面能长寿的说法。不过吴再玉说,60厘米长的冬面口感最硬实。 细心的人会发现,和市面上经常看到灰色冬面不同,这儿的村民做出的冬面“晶莹剔透”,“卖相”特别好。 “这也是好冬面的必备条件。”吴再玉说,这里面是有诀窍的。他小心地把面放进烧开的水里 |